(文章只代表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胡锦涛掌权后首次访日,引起各方关注。但这个时候出访,不仅时机不对,而且从两国领导人会后“联合声明”来看,也多是套话虚词,两国关系并无实质性突破。
这是继十年前江泽民访日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日本,而且用五天时间单独访问这一个国家,显示胡锦涛对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视。但这个时候出访,显然时机不对,因中共不久前镇压西藏,引致全球性谴责抗议。而中国愤青们在国内因此围攻法资商店,海外中国留学生高举五星旗示威抗议西方,甚至在美国和南韩等国家,对支持西藏者大打出手,更是令世人厌恶。日本《朝日新闻》说,北京的西藏政策,加深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当然也包括和日本的紧张。
西藏问题是西方关注中国人权的一个敏感点,而胡锦涛恰恰是中共领导人中有两次镇压西藏记录者:1989年中共武力镇压藏人时,胡锦涛担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这次胡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更是主要责任者。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访日,可想而知日本民众、尤其西藏支持者的反应。据报导,胡抵日当天,就遭四千人抗议,甚至示威者一度要冲击胡下榻的饭店。媒体比较说,这种抗议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远超过上次对待江泽民。
另一个时机不对是,日本首相福田目前人气几乎跌到谷底,支持率只有18%。这个“跛脚内阁”还能撑多久令人怀疑。有专家分析说,此时福田邀胡访日,是想借外交突破来走出声望低谷。但“福胡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洋洋洒洒二千多字,基本都是类似“我们要合作,我们必须合作,我们应该合作”的空洞宣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外交突破。即使在台湾问题上,日本连以往的“不支持台独”字样都没写入联合声明,只是说了一句继续以前的立场而已,显然是敷衍、甚至回避了。
但胡锦涛所以不顾镇压西藏带来的外界抗议声浪而执意访日,主要想在此刻修补中日关系,因目前的福田首相是亲中派,其父做首相时曾与中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今年恰值三十周年。小泉时代,日方停止了对中国的低息巨额贷款。安倍做首相时,虽致力改善日中关系,但日本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额已比上年减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日本的贷款和投资重心则有向印度转移的趋势。而不久前“毒饺子”事件,使中国对日本出口食品比同期下降了30%。
福田所以欢迎胡锦涛,也有经济层面考虑。去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比2006年增长12%。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6年总产值为4.3万亿美元;中国则全球第四,总产值2.7万亿美元。
虽然福田和胡锦涛从各自利益都想此刻改善两国关系,即使构成“天时、地利”,但恰恰缺乏“人和”——日本民众对胡锦涛“不买账”。《朝日新闻》社论说﹕“中日关系好不容易在官方层面融化了自前首相小泉时代所结起的冰霜,然而却遇上了民间层面结起的冰霜”;而且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06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的民调显示,高达65%的日本国民认为中国不可信赖,创198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认为两国目前关系不好的达66%,是十年前类似调查的近两倍;有关对日本构成军事威胁的国家,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韩;对中国持有坏印象的高达67%,表示好印象的只有27%。
在胡锦涛起程去东京的前一天,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的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受访日本人认为,日本应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主张对中国“更加友好”的仅26%。
日本人对中国的反感,不是偶然,更非独特现象。根据英国“哈里斯民调中心”今年四月对英、法、德、意、西班牙等五个欧洲主要国家约五千多人的民调,在回答“谁是全球稳定最大威胁”时,五国平均35%受访者回答是中国,29%说是美国。在欧洲因伊拉克战争而激荡“反美”气氛中,中国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威胁者。其中意大利人反应最强烈,47%对中国没有好感,与去年的民调26%相比增幅最大;法国由去年的22%增至今年的36%;德国由去年的18%增至今年的35%;英国则由去年的16%增至今年的27%。显示西方民众普遍对中共践踏人权的恶霸形象反感。
胡锦涛很可能了解这个背景,因此这次“访日”刻意取悦日方,不仅去拜见了日本天皇,而且几天内见过三次,表现谦恭。而上次江泽民访日出席“宫中晚宴”时,还穿上毛式中山装,刻意对日本天皇施加“战争责任”的压力;并对日本人喋喋不休宣讲“以史为鉴”,造成日人反感。有专家分析说,日本人对中国的厌恶情绪,江泽民不无“贡献”。《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的分析文章还说,十年前那次江泽民访日“被普遍认为是一次大失败”。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也认为是一次“公共关系灾难”,因为它“使日本的对中国舆论变得更加负面”。
胡锦涛这次显然吸取了前“江”之鉴,没有再宣讲历史,更没再提靖国神社问题,而是全讲“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而且五天访日走访东京、横滨、大阪、奈良等六大城市,放软身段,展开“微笑外交”。但《商业周刊》的文章却认为,“在微笑和谨慎措辞的外交辞令背后,中、日之间仍涌动着强大的暗流。”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曹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