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何清漣:緬甸政局已成東西方代理人之戰

2021.04.01
評論 | 何清漣:緬甸政局已成東西方代理人之戰 在緬甸仰光的萊達雅工業區工廠傳出大火。
路透社

3月31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宣佈成立新政府對抗軍事政變,緬甸的政治對抗終於走向長期對抗階段。聯合國安理會亦於同一天召開了緬甸問題閉門會議, 祕書長緬甸事務特使懇求安全理事會採取行動,因應緬甸日漸惡化的危機。她還警告說,軍政府暴力鎮壓民主示威,緬甸面臨爆發內戰與 “大屠殺” 的危險。但中國則依舊反對採取制裁手段,希望軍事統治的緬甸“民主轉型”。

身處東西方角力的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國際社會的各路角色最後都必然站到前臺來。對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昂山素季掌握政權不僅意味着西方對亞洲顏色革命的碩果僅存,還意味着控制力與影響力;對中國來說,則是政治、經濟、地緣政治三重利益所在;對俄羅斯來說,更多的是美中在亞洲對峙的選邊;對東盟國家來說,既是自身安全所繫,其中四國還位居緬甸十大外資國,有經濟利益考量,他們希望由東盟來斡旋。

西方國家在緬甸的關切集中於民主人權

在Mandalay城市,示威者躲在路障後方。(圖源:路透)
在Mandalay城市,示威者躲在路障後方。(圖源:路透)


緬甸的政治精英大多親西方。1988年至2010年,緬甸軍政府與美國長期交惡,緬甸曾與西方隔絕數十年。2011年3月,緬甸軍政府解散,首個民選政權吳登盛政府的主體政治精英親西方,其政治轉型理念和框架設計均是仿效西方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權分立體制,外交上重點改善與西方關係,爭取西方支持。在長達6年多的時間內,緬甸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改革聘請了很多西方顧問,流亡西方多年的緬甸部分精英紛紛回國,成爲緬甸總統等高官的顧問或智庫、媒體、NGO、商界、教育等行業的領軍人物。2016年3月,西方鼎力支持的昂山素季主導的民盟政府上臺,與西方的關係曾有一段短暫的“蜜月期”,緬甸對西方的好感度也創了歷史新高,兩年多以後因爲羅興亞人等問題齟齬不斷,再度交惡。

昂山素季執政時,緬甸曾熱盼“西方投資大量湧入”,但實際情況不如他們所想。羅興亞人危機後,西方企業赴緬投資更少,赴緬的西方遊客也大減。緬甸在經濟合作方面對西方大失所望。比如,據緬甸投資與公司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從1988年開始統計),緬甸共吸引外資829億美元,而整個西方對緬甸的投資較少:美國投資共計5.3億美元,英國(曾是緬甸殖民宗主國)45.5億美元,法國5.5億美元,荷蘭15.6億美元,其他西方國家對緬甸投資更少。原因是西方不滿緬甸的民主人權狀況和投資環境等。

正因爲西方投資太少,西方各國因此遲遲未宣佈經濟制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於3月29日宣佈,在緬甸民選政府重新執掌政權之前,美國將暫停“根據2013年《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與緬甸的所有貿易接觸”。這項協議是美國當年對緬甸軍方決定允許緬甸迴歸民主的回報。不過,美緬之間的雙邊貿易並不多,2020年,美國對緬甸的貨物出口只有3.38億美元,從緬甸的進口爲10億美元。相比之下,在2019-2020財年,緬甸與其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貿易額達到120億美元。

中國/新加坡/泰國關注投資安全
2021年3月27日,緬甸安全部隊當天在全國各地殺害了90多人。(路透社)
2021年3月27日,緬甸安全部隊當天在全國各地殺害了90多人。(路透社)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緬甸投資最多的三個國家依次爲中國(中國209.3億美元,香港爲91.56億美元)、新加坡(223億美元)、泰國(113.4億美元)。這也是東盟十國中對緬甸投資最多的國家,此外還有越南、馬來西亞兩個東盟國家分別在緬甸投資21.65億美元、19.63億美元。
在北京眼中,昂山素季對中國友好,但遠不如軍政府那般可靠。中國囊括36個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計劃,緬甸是其藍圖中重要的一環。中國構想了一個人字型“中緬經濟走廊”,從中國昆明出發,一路到“皎漂港”,一路到“仰光。


中方就人字型經濟走廊一共提出了38個項目,但是昂山政府只同意了裏面的9個,並且對於中國提議的項目審覈相比起過去嚴格得多,顯示出昂山政府對和中國展開全面、更大規模的合作有明顯顧慮。

其中,北京認爲對中國安全非常重要的皎漂港項目可以繞開美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突破美國對中國“海上油汽生命線”的控制,未來從中東來的油氣就能從皎漂港上岸,走中緬油氣管道直接運入中國境內。原計劃是73億美元的投資,但昂山上臺後受到西方壓力,大幅縮減皎漂港的建設計劃,第一期投資縮減到只有13億美元,讓中國本來想建設的10個大型港口停泊位縮減到只剩2個,大大影響該港的油氣輸送能力。另外還有一座“密松水電站”,本是中緬合作的七座水電站之一,該水電站90%的發電量將運往中國。水電站2009年12月開工,但很快被總部設在英國的“克欽民族組織”發起大規模抗議。到了2011年,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爆發軍事衝突,水電站建設被迫叫停。昂山上臺後,中國多次就密松水電站問題展開交涉,昂山挑明瞭不願再搞密松水電站,但也不願意按中緬協議條款規定的那樣賠償8億美元。因此對於中國來說,昂山走的多邊平衡外交路線,遠不如軍政府的親中外交方便。

東盟國家希望緬甸問題內部解決

緬甸浙江商會會長屠國定(圖)表示,經濟停擺,當地華人企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屠國定獨家提供)
緬甸浙江商會會長屠國定(圖)表示,經濟停擺,當地華人企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屠國定獨家提供)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0年緬甸最大的國外投資來源地是新加坡,該國對緬投資佔覈定投資總額的34%,中國、香港排第二,佔26%。

李顯龍的態度早就挑明,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不選邊站,其實就是走不親美的外交路線。如果要概括這國的政治狀態,那就是:目前新加坡人接受國家的主體民族是華人、認同國家作爲多民族國家(保持約30%的非華人比例)、肯定主體政治經濟文化——英式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場、既依靠美國的戰略保護也依靠中國的經濟支持,在中美之間走平衡。

泰國與馬來西亞對中國的態度也差不多,走的都是國家安全靠美國、經濟發展靠中國路線。因此,當美國拜登政府說要對緬甸實施新的制裁之後,據BBC在3月2日的一篇報道中談到,對緬甸來說,外國投資的大頭來自亞洲,美國製裁影響有限。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仰光商人表示:“這會有心理衝擊,但從實際的美元數字來看,我們從未依賴西方投資。”

專注於東南亞政府事務的諮詢公司Vriens & Partners爲在緬甸投資的外國客戶處理價值30億至40億美元的項目,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和通訊等領域。公司管理合夥人漢斯·弗裏恩斯(Hans Vriens)表示,緬甸已經受到新冠疫情和投資意願下降的雙重打擊,現在比這兩者更嚴重的就是政局動盪。拜登政府威脅恢復對緬制裁,西方和日本公司今後在投資緬甸時都會猶豫再三,這會使得相關業務轉向中國。

目前,緬甸的雙方對峙仍然激烈,雙方都無退讓意願。民盟一方,支持者多,近30個西方國家與聯合國都明確表態支持,更有捍衛民主這張道義牌激勵人心,但實際上可打的王牌並不多,目前可選項是給民盟新成立的政府提供資金;軍政府一方,依仗槍桿子,背後有中國,現在還加上俄羅斯,還加上中國與東盟幾國主張按照《緬甸憲法》解決紛爭。雙方成了道義優勢對武力優勢之局,手中的牌是民盟在大選中舞弊。現在,這場由緬甸國內大選引發的軍事政變,在舞臺上角力的雙方只是明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的後臺。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