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何清漣:各國經濟依賴中國,歐盟彎腰 美國成獨木(3)


2020.05.1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1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法新社)


中國利用各國對華經濟依賴朝廷政治要挾,並不只限於亞洲或相對弱勢的澳大利亞,對歐盟也是如此。歐盟尤其是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使他們不得不對中國放軟身段。在疫情大流行之前,中歐每日的雙邊貿易額超過16億美元;德國汽車製造商、法國農民及其他產業,都高度依賴對中國出口。此時此刻,歐盟正爲在中國的歐洲企業爭取更佳待遇,但“世界上從來沒有免費午餐”,本文僅以疫情期間歐盟兩次表現管窺中歐關係,就可知平時歐盟對華彎腰爲司空見慣之事,唯一的區別就是會偶爾提出對中國人權狀態的批評來裝點門面。

兩週之內   歐盟駐中國代表團兩度彎腰


爲紀念歐盟與中國建交45週年,歐盟及所有成員國駐華大使共同署名在《中國日報》發表文章,但是,中國要求刪除武漢肺炎病毒起源和傳播的部分句子,歐盟駐華大使鬱白只能表示遺憾。(路透社資料圖片)
爲紀念歐盟與中國建交45週年,歐盟及所有成員國駐華大使共同署名在《中國日報》發表文章,但是,中國要求刪除武漢肺炎病毒起源和傳播的部分句子,歐盟駐華大使鬱白只能表示遺憾。(路透社資料圖片)

今年4月底、5月初,歐盟外交事務部在武肺病毒疫情問題上兩次屈服於北京的壓力,儘管第一次已經遭受歐盟國家媒體的批評,但5月初的表現說明,笑罵由人笑罵,歐盟彎腰依舊。

第一次發生於4月下旬,歐盟外交事務處由於受到中共的壓力,而修改了其對中共散播虛假消息的批評,詳細情況如下:歐盟原定於4月21日發佈一份關於武漢肺炎疫情的報告,該報告提及中國依靠歸咎美國將病毒散播國際來轉移病毒源自中國的壓力,也提及中方抨擊法國因應疫情遲滯、不實指控法國政治人物用種族歧視字眼侮辱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報告還凸顯俄羅斯不遺餘力助推散播不實衛生資訊,削弱西方機構公信力等。報告原文寫道,“中國持續在全球散播不實消息,以洗脫疫情大流行究責並改善國際形象。公開與非公開手段都有被觀察到。”

路透消息稱,中國官方在該報告被髮表前從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相關報道中,獲知了其所含內容。隨後,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參贊楊曉光與在北京的歐盟駐華官員於報告原定發表日取得聯繫,並告訴後者稱,“如果這一報告如其被描述的那樣,並會在今天得到發表的話,將對(我們的)合作非常不利 ”。楊曉光還表達了中方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指控歐盟官員通過發表該報告是在“取悅他人”——這裏的“他人”,歐盟外交人員解讀爲“華盛頓”。

在中方的干預下,這一報告被推遲發佈。而其在24日發佈的最終版本與原定要發佈的文本間也存在多處差異,原報告中關於中國“全球散播不實消息”,以及提到中法間爭執等字句已被拿掉,一些用語也軟化。路透認爲,這場報告之爭是一場全球就疫情描述角力戰的一環,也正值歐盟想贏得北京貿易讓利、並盼疫情大流行一過,雙方便能重建深厚關係之際。

《紐約時報》的報道介紹了另外一個細節: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公關顧問奧斯奧利奧(Esther Osorio)則下令暫緩將其發佈。

第二次事件是《中國日報》(China Daily)於5月6日發表了一封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鬱白和歐盟27成員國代表的聯名信,敦促國際社會與北京進行更多的合作。但是這封信刪掉了原文中提及的、中共病毒源自於中國大陸,隨後在全球流傳這個重要事實。

據Politico報道,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處發言人恩裏克森(Virgine Battu- Henriksson)5月7日表示,鬱白修改聯名信的決定是受到中共當局強大的壓力下私自做出的,這個決定事先並未通報歐盟對外事務部總部,而且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對此德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不得不在推特上留言表示,他對於歐盟外交事務部第二次出現這種問題感到震驚。他寫道:“第一次是歐盟大使大方地接納了中共的說辭,第二次是歐盟在中國的最高代表接受了中共對這封聯名信的審查。”

歐盟對中國態度得看德國臉色


習近平與默克爾共同舉行記者招待會。 ( AFP)
習近平與默克爾共同舉行記者招待會。 ( AFP)

德國《焦點》雜誌5月8日在其網站發表客座評論《中國煽動“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歐洲袖手旁觀》,將歐盟大使在中國官媒發表文章時遭遇審查的事件,列爲中國“在新冠危機下進一步擴大權力”的一個例子。

但是,德國媒體沒有觸及一個問題,即德國的對華態度直接影響到歐盟的外交態度。對華經濟依賴程度較高的德國,在疫情問題上對中國基本未批評,看中國在病毒起源問題上栽贓美國反而有點幸災樂禍。尤其是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情,揭示了德國爲自己準備了兩個降落場地,首選中國;中國不行了,再與盟友合作。

路透社在4月26日的報道中提到,該社獲得了一份由德國內政部答覆德國綠黨議員鮑澤(Margarete Bause)的文件。鮑澤曾致信德國政府,就是否有中國外交官曾與德國官員接觸並鼓勵德方官員給予中國抗疫積極評價一事提出質詢。德國內政部在這一落款日期爲4月22日的回信中寫道,德國政府意識到中國有這類行爲,但“聯邦政府沒有順從這些要求”。有趣的是,德國內政部在信中表示,自1月23日以來,德國政府就已認可中國爲遏止疫情所做的努力,儘管當時北京並未向他們提出“求表揚”的要求。鮑澤則在接受《星期日世界報》採訪時評價稱,“內政部的回應再次凸顯德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的閃爍其詞,歐盟對外事務部明確地將中國列爲在新冠疫情上進行虛假宣傳和散播陰謀論的國家。德國政府甚至沒有準備對北京嘗試產生影響的做法,明確表示拒絕”。如果鮑澤此言屬實,正好證明德國政府的態度直接影響了歐盟駐華代表團。

5月初出版的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透露,根據德國聯邦情報局(BND)情資,習近平1月21日與WHO祕書長譚德塞通話時,要求世衛不要發佈病毒人傳人的訊息和延後全球大流行的警告。結果世衛沉默多天,直到1月底才宣佈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是“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德國情報部門掌握這一情況之後,應該會向默克爾等政府領導彙報,但默克爾既未指責過中國隱瞞信息,甚至未向盟友通報這一情況,說明在中國與盟友美國之間,她選擇了中國。

中國應付一個分裂的西方不太困難

各國向中國追責、索賠的聲浪些起彼伏,美國意識到聯合行動的需要。特朗普政府目前正在推動兩項針對中國的計劃,一是考慮重新加徵關稅懲罰中國隱瞞疫情的錯誤;二是改變全球工業供應鏈的佈局,糾正過度依賴中國的狀況。特朗普總統一直以來都主張把製造業從海外遷回美國,如今武肺病毒大流行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破壞和生命損失,促使美國政府下決心改變美國在生產和供應鏈方面過度依賴中國的狀況,將供應鏈轉移至友好國家去。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基斯·克拉奇(Keith Krach)表示,國務院正在 “全力推動這一計劃,……關鍵是要搞清楚哪些是關鍵行業,那裏是關鍵瓶頸”。 據稱,美國商務部、國務院和其它部委正在想辦法如何推動企業把外包業務和製造業遷出中國,有關稅收優惠和遷移補貼等具體方案都在研究之中。

5月6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度猛批中共,指責北京的打壓和隱瞞導致全球數十萬人死於武肺病毒,並說各國開始認識到,中共與自由世界沒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與一個共產黨政權沒有真正的雙贏,除非你得到特朗普總統說過的公平條件和特朗普總統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做到的對等”。

“中共與自由世界沒有共同民主價值觀”,這確實是根本問題。但各國是否真的“對北京有了清醒的認識”,以及有了認識之後如何行動,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目前,無論從美國還是國際社會的情況來看,共同行動幾乎不太可能。也因此,作爲疫情發源國的中國,既可以甩鍋美國,還可以對國際社會分而制之。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