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怎樣和平統一臺灣?(劉荻)
2019.01.09
注:本文純屬推測,變成現實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之所以還是要寫,一是爲了提供一種思路,二是因爲歷史從來都是在小概率事件中前進的。
近日,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高調重申“和平統一”。那麼,習近平爲什麼要高調重申“和平統一”,怎樣才能實現和平統一?這個問題要從去年三月全國人大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說起。
爲什麼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爲自古以來皇上接班都是件麻煩事:如果固定嫡長子接班,萬一嫡長子是個傻子怎麼辦;如果擇優,很容易引起權力鬥爭,影響穩定;接班人選早了,遲遲接不上班,容易產生不軌之心;選晚了,萬一皇上死得突然沒來得及指定接班人,也會引起權力鬥爭,影響穩定。共產黨執政之後,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的兩次權力交接,都導致了嚴重的權力鬥爭,造成社會和政治體制的嚴重不穩定,甚至還造成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進入21世紀之後,由於有了“隔代指定”的接班制度,纔有了兩次比較平穩的接班。廢除“隔代指定”的制度,就一定又會面臨“皇上死了怎麼辦”的問題,權力交接期間的不穩定狀況又會重新出現。習近平甚至不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樣,把權力傳給自己的後代,因爲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而且習明澤女士看來對權力也沒有什麼興趣。所以,取消任期限制,不指定接班人,就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二是進行政治改革,改變國家領導人的產生方式。
如果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哪裏找突破口呢?我認爲,“和平統一”的口號,正好可以作爲一個突破口。
“和平統一”也有不同的方法。飛機導彈、軍事演習、武力恫嚇,也可以算作一種“和平統一”方式。但是這種方法一來很難達到目的,二來容易擦槍走火,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種事肯定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這可以說是最愚蠢的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1938年德國“和平統一”奧地利時採用過的方法:扶植臺灣的親中勢力,希望他們通過選舉甚至政變的方法掌握政權,然後和大陸實現統一。這種方法其實也不太容易實現。而且這種做法很難保密,一旦被揭露,一定會引起臺灣民衆的警惕甚至恐慌,其結果會是適得其反。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談判。如果祕密談判,同樣會引起臺灣民衆的警惕甚至恐慌,只有公開談判纔是有希望的解決問題之道。不管雙方以什麼身份地位進行公開談判,談判要想取得進展,甚至談判要想能夠開始,中方都需要釋放善意,做出某些承諾。“爲了祖國統一大業”而進行的談判,也可以爲倒逼政改帶來足夠的政治壓力。臺灣前總統馬英九曾經多次說過“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或者“大陸不民主,統一不能談”之類的話,因此,如果中共提出要與臺灣當局或者臺灣某些政黨或團體舉行談判,或者雙方已經開始在媒體的聚光燈下舉行公開談判,那麼臺灣方面和國際社會盡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就政改、民主、人權等問題向中共施加壓力,推動中國的變革。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