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如你所愿吗?邻居们都是些贱人吗?电视节目蠢得要死吗?网上到处都是傻逼吗?这时要是有把枪就好了!被惯坏了的富二代,砰!电影院里大声说话打手机的人,砰砰!在网上发表我不喜欢的尖刻粗鲁的政治评论的人,砰砰砰!这就是《上帝保佑美国》所讲的故事。
承认吧,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恐怕都有过类似的渴望,我们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是热爱暴力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看那些充满暴力的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弗洛依德认为人类的本能包括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这就是为什么色情(生)和暴力(死)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
我们喜欢用“正义”、“反抗”等元素来包装自己对暴力的热爱,因此《V字仇杀队》和《被解放的姜戈》之类的电影总是备受好评,然而即使不包含任何“正义”元素在内,《发条橙》和《搏击俱乐部》一类的暴力电影也总是受人欢迎的。
对于《上帝保佑美国》,也有人从正义的角度加以解释,把本片主角弗兰克当作反抗肤浅庸俗的商业社会,反对滥用自由侮辱他人的英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举枪屠杀自己看不惯、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难道真的是正义之举吗?——虽然弗兰克说自己杀人不是因为政治观点,但是他杀掉的与政治有关的人物清一色都是美国的右派人士(侮辱反战人士、把奥巴马比作纳粹的评论家,茶党示威者,宣扬仇恨犹太人和同性恋的宗教领袖等等),恐怕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对比一下弗兰克的行为和他自己所说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而暴力的地方……”我们也能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
如果暴力与正义无关,那么那些电影岂不都是些鼓励观众杀人放火胡作非为的诲淫诲盗之作?如果你这么认为,只能说明你在文艺方面是个门外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论述过悲剧的功能:悲剧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等强烈情感,使这些情感得到抒发,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这一论述同样也适用于文艺作品中的暴力:当我们观看电影中的人物杀人时,我们体验到了强烈的情感,感觉到痛快,内心之中想要杀人的欲望得到了发泄,于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就更不可能去杀人了。这才是暴力电影的真正功能。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