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色RFA博客:蛮子的舌头(二)
我曾在我的博客“看不见的西藏”发帖《蛮子的舌头》一文,有几则网友的留言被我保存,在此转载:
留言1:特別喜欢唯色写的故事,如此真实,代表着一代博巴(藏人)的心灵挣扎。
留言2:历史上在早期启蒙时期和民族主义时期(如歌德时期),语言对一个热爱地区的人来说是如此重要,而现在即使你的母语不完美也不能影响你来爱他,就像很多在海外人的中文并不是非常完美但同样很爱中国一样。我认为语言可以是知识的工具,不一定需要有完全的文化认同感(如英语),当然你还需要爱母语,但你无需过度自责母语不完美。
留言3:我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部的汉人。我过去几年经常去到康巴和安多地区旅行,并且和当地人交流。让我感到悲伤的是那里已经慢慢地被汉化了,在相对发达的城镇特别明显。年轻人去汉文学校,不听藏族音乐,崇拜汉人明星。关于政治什么的我一点不懂,但是非常喜爱和尊重美丽悠久的藏族文化。看到它这样被有意地淡化排挤,让我觉得非常难过。希望自己能做些事情来尽可能久的保护这块美丽土地原有的样子。
(我回复了这条留言:你看到的这些藏人青年,就是曾经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在被有意的洗脑和淡化、排挤中失去了自己。但是醒悟到这一点并努力寻回自己,实在是漫长的过程。。我本也是关于政治什么的一点不懂,只是基于对这块土地的深爱,才开始做一个写作者应该做的事。。谢谢你。)
留言4:最近去了一趟云南,到了香格里拉、德钦县城,感觉在中共的城镇化策略之下,藏区变得跟其他地区一样没有特色。藏人导游给我讲了一件小事,说“扎西德勒”的原本发音不是这样的,但因为汉人的传播,现在藏人也都这么说了。
留言5:西藏日报称西藏自治区的民族通婚“由2008年的666对增加到2013年的4795对,增长6.2倍、年均增长48.8%。通婚对象既有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也有城镇居民、农牧民群众。”有网友分析了一下汉藏通婚的力度:据民政部网站的信息,2010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205万对,全国平均结婚率为2*1205万/13亿=1.85%。西藏结婚率数据找不到,就用这个全国平均数凑合。西藏自治区有243万藏人,一年就大约有243*1.85%=4.5万人结婚,也就是2.25万对婚姻。2013年的4795对民族通婚在西藏的比例为4795/2.25万=21.3%。网友说:“计算结果虽然只是个近似,但21.3%这个比例还是相当惊人的,怪不得党报都要拿出来亮一亮。”听说西藏自治区民政部门正在给汉藏通婚者发奖金。金钱鼓励。以及各种优惠政策。正如清末驻藏大臣、以屠戮藏人闻名的“赵屠夫”赵尔丰曾专门颁发《汉蛮联婚通饬》,鼓励制营汉人官兵与藏人妇女婚配,对婚配者“由公家每月发给青稞一斗,生儿育女者,一人一斗为津贴。有愿随营开垦者,所得之地,系为己有。三年后,除纳馆粮之外,免去一切杂差”等等。
又,我其实对舌头这个隐喻很看重,以致于写过关于舌头的多首诗,一首是2007年10月3日写于北京的《下场!》:
明知刀刃林立,
却见刀刃的顶端沾着甜甜的蜜。
忍不住伸舌去舔——
啊哈,多么甜蜜!
再舔一口,再舔一口,再舔一口……
哦,舌头呢?我们的舌头呢?
怎么被割了?
一首是2018年6月3日写于拉萨的《我熟悉舌头是如何做了手术的过程》:
我熟悉舌头是如何做了手术的过程,
也熟悉舌尖对加诸的味道是如何习惯的过程,
这些全都无比地熟悉,
因为这些全都发生在我的身上,
极其迂缓地,几无意识地,并不觉得有多么的不适,
以致于为时已晚,当舌头变成了他人的舌头,
味蕾变成了他人的味蕾……
以下是相关舌头和母语的诗句,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感受。比如:
“啊,那俯拾皆是的忘忧之果/吃到何时才算个够/怎样的卷卷舌头/又经得起在此品尝?”
“但要学会你的语言/还要把舌头捋直/也就是说,我/要用你听得懂的方式/清楚地告诉你——/出离愤怒的含义……”
“他说的是我们母语中的一种方言/发音铿锵,就像舌头变成了金属。”
“这些还未年长就衰老的人啊/这些曾怀理想却已世故得发出臭味的人/直不起来的腰,下意识地吐舌/而那舌头似乎乌黑,就像是中毒已深。”
“奴性的肉体弯腰吐舌,奴性的舌头失去本色/奴性的色系犹如末路,奴性的路上万劫不复……”
“一些微妙的尴尬/本质上跟驯化与否有关/跟被驯化了什么部位有关/有的是舌头/有的是心脏”
“我的舌头啊,早在已经过去的成长的岁月中/那无数次的手术后,变得残缺不全……”
“所以啊拉萨,若我遗忘你/我宁愿命中之喉丧失歌咏的技巧/我若遗忘你应获得的果报/我宁愿舌头抵住上膛而不能出声”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