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龄留学生这个话题的讨论,自从有小留学生的时候起,就没有停过。尤其是当媒体上不断出现小留学生出国留学半途而废,甚至犯罪出事的消息以后,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送孩子出国留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一看可能会影响出国留学结果的一些因素。
首先一个因素是语言。中国孩子去留学的国家大都不讲中文,所以要在一个非中文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而且要学出成绩来,语言是第一大关。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越小,学习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只要把孩子放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去,他很快就能够适应,并且掌握第二种语言。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点,成人必须为孩子提供一个语言支持环境,帮助他实现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过渡。如果只是把孩子放到一个新的环境就不管他了,孩子就会产生很多心理的和实际生活的障碍。理想的做法是让孩子基本掌握外语,在交流没有困难之后再出国。
需要家长和孩子都认真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目的。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而且切合实际的目的。如果连让孩子出国的目的都不清楚,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说孩子出去留学可以学一口地道的外语,将来好找工作;有人说出国留学可以避免在国内与其他孩子一起千军万马,挤着过高考的独木桥;有人说孩子出国可以学习西方文化,利用西方教育制度的长处来学习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也有人呢,只是看到出国留学成风,自己家又有财力支持孩子,便随大流送孩子出国。
我的建议是家长们应该看得更加长远一些,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一步路,而且要再多考虑一下孩子留学之后的计划。看得远了、想得周全了,也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因盲目送孩子留学而带来的问题。
大多数孩子出国留学都是自己单枪匹马出去闯的,顶多有几个同伴互相照应着。自己出门在外,一切就都需要自理了。所以说送孩子出国留学需要考虑的第三个因素,是孩子自我照料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的时候一切都是由父母包办。依赖父母惯了的孩子出了国,都很难适应独立的生活。
生活上能够自理只是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充其量它可以让孩子衣食有序。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或者说是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则是保证他留学生涯质量、甚至健康与生命的关键。
小留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判断能力差,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而交错朋友、误入歧途的个案,不断出现在媒体上,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留学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条金光大道,孩子的心理素质会左右他的留学经验。
送孩子出国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因素,需要家长们认真考虑。孩子出国的旅费不算,平均每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需要十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虽然送孩子出国的家庭大多有这个经济实力,但也不乏许多父母靠节衣缩食、赊当借贷,为孩子筹措经费的。就算孩子很争气、努力学习,不学坏、也不挥霍,以这样的开销得来的回报是否真的值得,也还需要家长们仔细地斟酌。
这里我提到的只是影响孩子出国留学生活与学习质量的几个因素。其它的因素,比如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可能带来的亲子关系困扰、孩子学习西方文化以疏远中国文化为代价,等等,也都是很实际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当一个家庭开始考虑送孩子留学的事情时,一定要认真地考量一下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素质;要好好想想送孩子出国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且经济上与心理上的得失,是否能够让人承受。
一般来说,孩子越小,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也越需要家长们谨慎从事。至于说送孩子出国是好、还是不好,由于每一个孩子具体的情况不同,这也就只能由当事的人们来自我判断了。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