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1月19日,《扬子晚报》报道说,从2011年12月起的48天里,南京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和参与了165批次、有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和互动活 动,平均每天3.5次。福利院的负责人说,到了年底各位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幼儿不适,甚至有报道说有些孩子疑似因为过多的造访而大面积感染了水痘。
由这件事,又有人联想起重庆一家敬老院在3月份的学雷锋纪念日接待了8批学雷锋志愿者的事。不但那些刚刚打扫干净的栏杆、窗户被8批学雷锋的志愿者一遍又一遍地擦洗,而且据说有的敬老院老人还因为当天被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反复洗头,给洗感冒了。
山东济南市福利院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去年5月份福利院落成,投入使用后的短短4天里,就有5千多人来看望孩子。遇到逢年过节,更会有很多中小学生到那里去献爱心、做义务劳动。孩子们做不了更专业的护理工作,就只能去打扫院子里的卫生,有时候一天里草坪就被打扫了十几遍,草都因为过多的踩踏而枯萎了。献爱心人多的时候,孩子们跑跳、打闹,还影响了福利院中老人、孩子们的休息。这些志愿者的好心,反而成了别人的负担。
有人给这种节假日一窝蜂献爱心的现象起了个儿名,叫做"爱心扎堆"。有人批评说,这哪里是献爱心呢?分明是在作秀。尤其是那些达官、大款,他们带着礼物前往,举行了仪式、拍个照,荣誉赚足、虚荣心满贯、政绩也斐然了。然后一去如黄鹤,便是一年。
这种现象倒是不假,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孩子们的善举,还是应该鼓励和加以引导的。孩子们“爱心扎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有关教育不到位,使孩子们对慈善、义举的理解过于狭隘。再加上他们献爱心的社会渠道不通,成人引导、示范不足,致使孩子们把献爱心简单地等同于捐钱、捐物、 扫地、擦窗户了。
其实,如果孩子有爱心、想做好事,是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进行的。除了上福利院、孤儿院慰问以外,他们可以去社区里捡拾垃圾;下雪天打扫公共道路上的积雪;暑天为在室外工作的人们送杯水;参与绿化活动;还有,与贫困山区的孩子建立一对一的笔友关系,等等。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的话,就在自己身边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爱心应该是无期限的。也就是说献爱心不分年节,而在平日;不在一时,而在长远,凡事都贵在坚持。
其实我们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做好事,并不完全是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等着被帮助。我们鼓励孩子们做好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长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假如孩子们能够将一件不起眼的好事做得持之以恒,他(她)就能在为别人带来一些方便和快乐的同时,养成愿意为别人付出的心灵习惯,他(她)就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还有,真正有爱心的人,他们做好事是不是张扬的。但凡那些敲锣打鼓、彩旗飘飘地到福利院送大米、豆油、甚至现金、支票的人,其实并不一定是爱心人士。他们的所作所为,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比如公关、比如政绩,又比如虚荣。而真正的爱心人士,大多数是默默无闻地为别人服务。他们只问付出,不求回报。
关于爱心,还有一点也需要让孩子们知道。那就是关爱别人,不是有钱人的专利。真正的善举,不在于你给予了多少,而是看你是否尽其所有。一个亿万富翁拿出一百万来资助需要帮助的人,固然可敬;但一个自己只有一个面包、却愿意与人分享的人,我觉得他(她)的爱心更为可贵。
爱心其实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真正的善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强化才能形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选择充满爱心的生活方式,把善举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不会出现“爱心扎堆”的现象。爱心就会像春雨那样,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