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媒体又报道说干旱已波及到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河北、山西、内蒙古、还有海南等共十五个省区。受灾人口超过了2630万、受灾农作物达5668万亩。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灾害,中国的民众也动员起来了。各地方的政府、学校、机关、工厂都积极募捐,为灾区的居民捐钱、捐水,以解无水之渴。平民百姓的积极参与令人感动,尤其是在校的中小学生的捐赠,虽然数量不大,但爱心可佳,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
孩子们的慈善行为让我想起一个名叫莱恩•赫尔加克的加拿大小男孩。1998年,莱恩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莱恩的老师普来斯特先生在课堂上告诉大家说,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干净的水喝而生病、甚至死去。
对于生长在加拿大的莱恩来说,他想像不出没有水喝的情景。因为水对于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孩子来说,就好象天空中吹过的风一样自然。莱恩听普来斯特先生说,只要有70加元的钱,就可以在非洲打一口井,他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非洲打一口井,让那里的人们喝上干净的水。
一开始莱恩想向爸爸、妈妈要70元钱,但是莱恩的父母觉得莱恩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莱恩便与父母达成了一个协议,莱恩通过做家务事来取得报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心愿。
让所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六岁的莱恩努力帮家人和亲戚做家务事,不到四个月他就攒够了70加元。倍受感动的父母帮莱恩联系到到非洲打井的事宜时,才得知其实打井非费用要高得多,需要2000加元。可是小小莱恩并没有气馁,他说没有关系,我可以多做一些事,来攒够这些钱。
莱恩的父母以为一个六岁孩子因一时心起而产生的念头,可能很快就会放弃了。可是时间慢慢过去,莱恩还在一点一滴地积攒着他打井的经费。后来莱恩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出去,和莱恩一样有善心的大人、孩子都给莱恩写信、寄来捐款,很快莱恩就有了打井的经费。
1999年1月,在有关机构的帮助下,在乌干达爱桂村的安哥拉小学附近,莱恩的第一口井终于打出来了。井打好了,莱恩的心愿实现了,可是莱恩并没有就次止步。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刚满六岁的小学生莱恩,现在已经成了大学生。莱恩继续用他的经历鼓舞着与他一样善心人士。他自己也没有停止为缺水的人们打井的努力。2005年,“莱恩的井”基金会成立。截止2009年,这个基金会已经募集了几百万加元的捐款。在遍及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16个国家,打了546口水井,为近66万4千人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莱恩不懈的努力为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他会见过世界各地许多重要人物,也接受过很多媒体的访问。对于这些,莱恩很少谈及。他最常提到的是自己所遇到的那些孩子,那些像他小的时候一样,尽自己的努力为打井项目捐献爱心的孩子们。他希望这个事业能够不断地传递下去,直到全世界的人们都有清洁、安全的水喝。
中国孩子们对灾区受灾人民捐款的事,和莱恩的井有着相同的感人之处。在看到别人受难时,要做些什么?这是人性的自然。在中国每逢遇有大灾大难,孩子们都会在学校的号召、父母的支持下,为灾区孩子们捐钱捐物,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心,值得赞赏。
不过在大灾大难面前呈现出来的短暂的大慈大悲,只体现了人性善的一个侧面。慈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就象小小莱恩在他六岁那年就做出的选择那样。真正的慈善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强化才能够形成。
我很佩服莱恩的父母,从一开始他们就支持莱恩的善举。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莱恩年纪尚小,而包办代替。他们让莱恩认识到行善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持之以恒。他们给了莱恩机会,也给了莱恩鼓励。他们帮助莱恩认识到,善举不但能够改变别人的生活,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才是让莱恩把打井进行到底的动力。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