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件要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都要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以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通知在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方式、教学 环境、招生、还有师资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并且限期三个月,由各地对违规行为进行整顿,并向教育部作出书面报告。
其实,中国的幼儿教育之怪现象早已存在了几十年,教育部也曾经多次试图采取各种方式来改善,但是成效甚微。现在,中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早已成为风潮。无论城乡,凡是有点条件的幼儿园都开设了诸如识字、速算、英语、艺术、甚至击剑、骑马、打高尔夫球之类的课程,有些幼儿园为了吸引家长,还提出了识字、背 诗、和背单词的量化指标。
最怪的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小学还要被考试,有些小学在录取一年级新生时,还要考察六、七岁孩子的资历,逼得不少家长要花重金为孩子包装简历,从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起,就给他(她)报班,以便应付入学考核,还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些做法的起因,除了来自被经济利益驱使的社会大环境外,更与年轻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误解有关。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幼儿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呢,幼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打基础,而不是片面地促进孩子某几个方面的专长。我们总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那么,为 一个完整的个体所提供的教育当然应当是全面的教育,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如此。这就好比说在全面的幼儿教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高大坚固的楼房, 能够经历风雨、长久不衰;而过早地片面促进孩子某个方面的成长,就像在半个地基上垒起的一面墙,即使美观,也派不上大用场,甚至会因一时的打击而轰然倒塌。
其次呢,幼儿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顺应自然的教育,而不是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幼儿教育要根据每一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兴趣、还有爱好来进行,而不应该随大流、进热门,更不应该被功利心所驱使。无论是天生的素质,还是后天的环境,孩子们都各不相同。假如我们不考虑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把他们都送上同一条“流水线”,就很可能把本来可以成材的“好原料”都糟蹋了。
还有一点呢,也很重要。那就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健康的人格上,而不是注重掌握一技之长、期待一夜成名。知识和技能其实都是身外之物,可多可少,至少在童年是如此。幼儿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人品、心态、学业倾向、还有学习动机。有了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垫底,孩子在学习上就会更主动,追求上就会更广泛,心态上就会更积极。在这个前提下,他们的发展空间就更为广阔。
最后还要提到一点,那就是幼儿教育是孩子们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父母实现自身愿望的捷径。前些时候,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踩着孩子冲浪的家长 们》。目睹着国内教育界的种种怪现象,作者说,他“仿佛看到一层层被潮汐推起的海浪,在海浪的浪尖上冲来冲去的是一群焦躁不安的家长们,而他们脚下踩住的不是冲浪板,却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别说,这个比喻还真的挺形象。要说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理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要是家长们都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让“父债子还”,这对孩子来说是绝对的不公平。
幼儿园德文叫做Kindergarten,直译成中文就是“儿童的花园”。150多年前,当德国的福禄贝尔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时候,他把幼儿园当成了一个通过游戏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机会的场所,目的是让孩子为从家庭到学校过渡积累学习经验。在福禄贝尔看来,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像花园里娇嫩的花草一样,理应得到适当的关爱与呵护,我觉得这才是中国幼儿教育应该回归的本源。
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多看到一些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改良,少看到家长、老师揠苗助长的作为,更要杜绝那些为经济利益所驱使、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孩子的恶行。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