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北京的一所实验学校上的小学,至今这所学校还是全国重点。我当年入学的时候,是经过考试才录取的。
但我记忆中的入学考试,既没有做奥数也没有背诵唐诗宋词,面对着坐在桌子后面的两位老师考官,我数了几个数,唱了一支歌,对着一个四联图讲了一个故事,最后老师又让我模仿了一下俄语中的卷舌音,考试就结束了。
尽管我的小学时光是在那个60年代初才建的实验学校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却没有一点点与学习有关的痛苦回忆。
在这个全日制的学校里,小学生们每天要上六节课。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外语,四年级开始学代数,语文课本是学校独立编写的《名家名著古文经典》,我们每周有两节体育课、两节音乐课、半天劳动课,后来还增加了自然课、历史课和政治课。
我印象最深的是放学后的作业,无论语文、算术、外语,回到家里,所有的作业我一般只用30分钟就能做完,然后就可以去玩了。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的中上水平,但是我不记得曾经承受过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是快乐的,我们喜欢上学,后来是文化大革命剥夺了我们十年受教育的机会。到上大学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很多基础知识都来自小学的那几年。为此,我一生都要对自己的启蒙老师们感激不尽。
一提起小学的时光,我和同学们能够回忆起来的大多是春游、队日、下乡拾麦穗、到煤厂搬蜂窝煤、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和高年级老师同学围坐篝火唱歌跳舞,还有节日的迎宾演出、歌咏比赛、障碍赛跑。
与这些回忆同在的是我们对童年时光的怀念,还有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依然能够被唤醒的童心和快乐。我知道这种来自童年的温暖和温馨,只会像好酒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醇厚,越来越值得品味。
我在这里提到自己小学的生活,并不是为了感叹时光的流逝。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往事,其实是2011年第17期《读者》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早熟的童年》的文章。作者开篇就写道:“童年还在,在大人的回忆里,在70后、80后怀旧的歌声中。童年已经没了,因为当今社会,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有太长的童年。”
的确,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童年经历,已经和我们那个时候的经历,完全不同。他们的童年已经变得短得不能再短了。从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被送去上早教班,到幼儿园孩子们学奥数、外语、琴、棋、书、画;从小学起孩子们已经学会勾心斗角、想当贪官,到中学时孩子们被分数驱赶得吃不好、睡不安,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无忧无虑地享受自己的童年呢?
还记得以前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篇贴文,题目是《十岁以前应该做的32件事》。
这个帖子,实际上只是一个清单,它列出了32件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却又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在河边的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爬树、野餐、堆雪人、养小动物、做一个风筝放上天、捉小虫、种花、种菜、骑自行车远行,还有和人小小地打上一架等等。
我数了一下,这32件事情,我小时候曾经做过27件,我想问问各位父母亲,您的孩子又曾做过几件呢?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吧!因为美好的童年回忆,可以与孩子相伴一生,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