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棕熊事件想到的(文方)

今年7月28号那天的半夜时分,一只北美棕熊闯进了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一个露营地,袭击正在酣睡的游客,造成了一死二伤的悲剧。

0:00 / 0:00

第二天,这只棕熊和它带着的三只小熊仔都被森林警察捕捉到了。经过对棕熊毛发的DNA比对,确认了它就是袭击游人的那只熊。于是,为了避免以后发生同样的悲剧,这只棕熊当天就被实施了安乐死。

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置棕熊留下的那三只小熊仔,却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小熊也应该象它的妈妈一样被实施安乐死,因为小动物都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生存技能的。这三只小熊很可能观看、甚至参与了大熊对营地的袭击,因而这种对于动物来说算是捕猎的行为,便印刻在它们的脑海里,形成它们以后的行为模式。

从理论上讲,这些早期印象是很难抹杀的,这种行为会跟随小熊一生。换句话说,就是小熊看到了妈妈是怎样袭击人类的,等到小熊长大以后,在相似的情景下,小熊也可能会对人类作出同样的攻击。所以有人认为,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应该终止小熊的生命,不能让它们继续成长了。

可 是北美棕熊是受政府保护的濒危动物,一下子就把一家四口棕熊处死,自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个事件最后的结局还算不错,大棕熊留下的三只小熊仔被送到了 动物园。可这将意味着它们将在动物园的围栏里终老一生,永远不能再回到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奔跑了。这三只小熊为了它们妈妈的一次错误行为,要付出终生的代价。

有人问我,你讲的这是动物的事儿,它和人类、和我们孩子们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关系可大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摩示范和模仿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出现的学习结果。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可能通过观摩示范、通过模仿来获得。

班杜拉的理论不但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而且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动物的许多行为。一般来说,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亲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又往往是孩子最亲近、最崇拜的人,他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这种榜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会对孩子留下印象。即使是一次性的、无意识的、甚至很细微的语言、行为,孩子都有可能去观察、去 模仿、去重复、去强化,以至于成为他社会行为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他的一生。要不,我们怎么总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呢?

大棕熊事件又让我联想起在以前的节目里我讲过的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16岁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学。他勤奋刻苦,成绩突出,颇受孔子的赏识。

虽说曾参的先祖是贵族,但是到了曾参这一代时,家境已经十分贫寒。所以曾参不得不靠打柴、种地、养猪为生。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去赶集,她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可奈何,就对孩子说:“你要是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以后就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住了。

曾参的妻子从集上回来时,看到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我是哄孩子玩的,你怎么真的要杀猪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你就是在教孩子说假话。”这样,为了不让孩子看到父母食言,曾参杀掉了正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 对孩子随口许下的一个诺言。

曾参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家长想让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他们自己首先就要身体力行,给孩子作出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才是千古不变的正理。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