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了少年班成立30周年的庆典活动。庆典之余,回顾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0年所走过的历程,引发许多教育界人士的反思。人们发现,30年后的今天,少年班并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某学科的领军人物,而且面临择生标准不完备、教育专才匮乏等问题。在上次的节目中,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分校信息健康学院副院长的张家杰教授谈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没有出什么大名人,并不说明当年办少年班是失败之举。他还批评说,现在国内一些媒体容易走极端,比如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报道,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有点像中国的寓言《小马过河》一样的,一匹小马要过河,老鼠说水太深,大象说水太浅了,小马不知过还是不过。两个方面都走向极端。各种媒体只是想找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比如宁铂出家,干政退学,这些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真正大部分的人并不象他们说的那么好,也不象他们说的那么坏,就像宁铂出家这样什么人都有,我觉得出家不出家都是自己的兴趣,信仰问题,跟少年班关系不是很大。他的出家有很好的效果的话,理论上也是一种成功。”
《中国青年报》援引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话说,当年称少年班学生神童,是一种舆论的误导。朱清时认为,少年班的学生并非智商有多高,而是他们的兴趣和安静程度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张家杰教授对此表示,他当年考入科技大学少年班,既没有压力,也没有神童的感觉:
“当时考试考上了就去了,我根本没有那种感觉。我觉得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心理也很成熟了。我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心理比较成熟的人。对这种事情的发生并不觉得
有什么奇怪的。神童不神童完全是其他人的看法。我没有认为我是神童。但我觉得我确实是经过了自己的努力,而且做得比其他人都好一点。”
在前面的节目中,当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学生、现任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的邵中教授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神童没有几个,而少年班的学生也不会比每年考上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大的普通大学生更聪明。他说,如果让他们读完高中跟普通大学生一块高考,他们中很多不一定能考上国内的顶尖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分校信息健康学院副院长的张家杰教授就此谈了他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去比较,而且不管北大、清华还是少年科技班,实际上能进入这些好学校的聪明程度和智商没什么区别,能到这个程度的都很聪明。但是,具体往哪个方面发展就要看后面的各种具体因素了。没有必要去比较哪个更聪明,我觉得这毫无意义。”
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原有13所高校设有少年班,目前只剩下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那么,少年班还有没有办下去的必要呢?张家杰教授说:
“那当然,我觉得还是有他的价值的,放在那里并不是说是对所有人,但是,对那些适合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对我来说,我觉得非常好。我在里面受益不浅。”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德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朱教授说:
“如果光是科大少年班有特别,那么,那些很聪明的人没有机会进入科大少年班,其他杰出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是不杰出了呢?这当然不对。所以,我觉得差不多这个制度慢慢要在一般的知名的城市(普及),中学应该普遍慢慢地都给个人兴趣跟智慧有一个机会,在这个环境当中表现出来。所以,美国的制度你是初三的学生,但是你的数学可以上到高三,在同样一个学校里面就可以马上到高三去上数学课。这就很好。因为,少年班太杰出了以后,别人把你捧得自己会有一种很特殊的优越感,这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所以,美国普通的学校里面都能够给杰出的学生有特殊的表现的话,就不一定全国非要有几个地方设重点,这个太过分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