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阿Q正传从中国高中课本消失

鲁迅的小说“阿Q”一直是中国高中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但在这篇小说却在今年秋天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当代作家及外国作家的作品。 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中国新闻网报道说,新学期开始了,各地学生们陆续拿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语文教材。假期借高年级同学课本先学过的学生发现,短短一年,语文课本已大不同。鲁迅经典小说《阿Q正传》被删除了,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荒诞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进入了教材。此外,被删除的文章还有《孔雀东南飞》、《药》、《雷雨》等。据统计,新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旅居美国纽约的自由撰稿人谢选骏说,过去中国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往往是“意识形态挂帅”,因此鲁迅的作品特别多,

“我觉得这是一个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吧。鲁迅的作品、巴金的作品,他们都是在中国最衰落的时候写的,国势最低谷的时候写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一个最衰弱的状态。那么,中国如果随着国势的开始复兴的话,应该是把他们慢慢地淘汰了。鲁迅的作品我小时候读了,我有一种阴暗的感觉。觉得好像都是阴天。巴金的作品读了以后心里觉得特别堵,好像有一口气要透不过来。”

谢选骏说,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不应该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

“至于余华的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觉得还是旧了一些,这个作品当时就不是很前卫的。那么,现在又过了二十几年,将近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了,它就显得更落伍了、所以,基本上中国的中学教材还是落后于时代的。”

谢选骏说,语文教材出现更多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是文化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和排他性的显现。他认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

“我觉得应该把《河殇》选进去嘛。《河殇》不是就很好嘛。体现了1980年代的一个又是普及性的、又是一个最前卫的观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精神。实际上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现在的中国的国策,很大程度上都是按照《河殇》所指引的那个路在走嘛。但是《河殇》本身它被禁止了。现在还是被禁止。但是《河殇》实际上中国的国策都是按照《河殇》指引的路子在走。”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岳刚德说,在毛泽东时代,由于政治的强力干预,语文教材对文章的选择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

“当时考虑到鲁迅先生他这样的一些作品恐怕阴暗面的东西多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从当中砍出来一部分。那么,现在在高中这一块的话,我们又开始在做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变动。”

岳刚德教授还指出,中学语文教材拿出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其中的标准又是什么?

“因为你要选或者要取,或者要做加法要做减法,你必须要有你的依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语文它这样一个课文的选择是有利用的选择。其实它这种选择与课文的目标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因为它选这些内容就是为了实现它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在这里为力度,那你这个力度显然就失去了它的一个合理性的基础。所以,我就觉得首先应该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它。”

中新闻的报道说,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开始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全国先后有八十多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数百种各科中小学教材,教材内容日趋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也让语文课本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阶段。可以预计,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文章进入语文教材。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