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人教育政治认同历史(视频)

在缅甸的华人,多半将子弟送往华文学校,毕业后,再前往台湾或中国大陆升学。除了文化传承外,也蕴涵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政治认同历史。

0:00 / 0:00

下载视频文件Opens in new window ]

缅甸近来兴起了一股“中文热”。走在仰光街头,不时可以见到中文补习班的广告,字字句句提醒缅甸的大人小孩,中国正在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学好了中文,就能在时代潮流中,为自己抢得先机。

但回顾缅甸的华文学校,其实已经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家住密支那,曾经参与开办华文学校的侨界领袖蒋恩元说。一九六四年,是缅甸华校历史的分水岭。在六四年缅甸推行“全面国有化”之前,私人可以兴办学校,但在六四年之后,所有学校全部收归国有,私人不准办学。

蒋恩元说,六四年以后,华文学校化整为零。这里一个教室那里一教室,老师上课跑来跑去。密支那育成学校设在寺庙里,就这样打着宗教的保护伞,得以存活下来。流风所及,缅甸各地华人,要办学校,几乎都打着宗教的保护伞,以佛经班、孔教学校等等名义存续。

蒋恩元说,当时很多华文学校的创办人,是五零年代随着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或者之后逃难逃荒来到缅甸的中国人。他们视中国共产党为寇雠,政治倾向一面倒向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再加上国民党刻意经营,提供教材、教具和教师培训等支援,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台湾升学深造。因而在华校里,写的是正体字,用的纪年是“中华民国XX年”。华校,成了缅甸境内的一块“政治飞地”。

八零年代后,情况出现了变化。蒋恩元说,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步发展,大陆在各地的使领馆,开始注重侨教这一块,逐步接触缅甸华文学校,提供一些电脑、教材、教具等,教师也可以送到中国大陆去培训。慢慢地华文学校也接受了大陆政府的协助,中学毕业生到大陆读本科的人数也愈来愈多。

而近两年,情况又有了变化。缅甸政府推动改革开放,重新允许私人开办学校,也可以和缅甸正式学制相连接,中学毕业生可以在缅甸升学。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华人家长选择让孩子直接进缅文学校,或者留在缅甸升学。因而,这一段在特殊历史、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缅甸华文学校历史,未来如何发展,少不得仍然要继续受到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左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李潼发自缅甸密支那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