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舒建华在中国杭州文艺出版社任文学编辑,那时候他就与刚刚冒起的作家莫言有交往。2008年莫言应邀访问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舒建华又与莫言多次见面交谈,并获莫言赠送《生死疲劳》一书,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据以授予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著作。
舒建华表示,莫言的共产党员身份和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头衔,对莫言的写作都没有影响,不能据此指责莫言是共产党的红色作家。舒建华说:“莫言从80年代从文坛冒出到现在为止,他的创作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的,他没有受外来的影响和左右。最简单的一个比较的例子就是当年拿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张艺谋,后来居然拍出《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很豪华又很空洞的影片。作为从80年代出来的中国作家,莫言能够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走,我认为这是一位一流作家的素质。”
对于莫言坚持独立创作,舒建华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说道:“这本书里面写的东西,反映出的历史跟现实的容量非常之大。我们搞文学批评的人喜欢用‘现代性’这个词,我觉得它里边也有足够的现代性,而且对从1949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完整的描述,达到一个惊人的深刻的程度。我想共产党那一些管意识形态的人可能没有看过这本书,如果看过,说不定当时就把它禁了。”
舒建华表示,据他所知,莫言与刘晓波也曾有交往:“我当年印象很深,看到刘晓波写的有关当代文学的评论,他瞧得上眼的作家,最主要的就是莫言。所以我在网上看到莫言为刘晓波说了好话。其中莫言认为刘晓波对他的一个很中肯的批评,就是当时那个红高粱系列,不要一篇一篇出来,应该一起作为大块头出来。莫言认为刘晓波的意见是非常中肯的。”
2008年与莫言见面时,舒建华还问到“莫言”这个笔名,得到的回答完全不是有人望文生义“不要多说话”的意思。舒建华说:“我当时问取这个笔名有没有什么深思熟虑?他说根本没有。他说我的名字叫管谟业,当时人家要一个笔名,我就把‘谟’字拆开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CK发自旧金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