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唯冠商标案:双赢和双输

争议两年之久的美国苹果公司和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一案, 星期一以双方和解告终,苹果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为自己当初购买iPad商标一时的疏忽买单。

0:00 / 0:00

一个是富可敌国全球目前最受尊敬的美国苹果公司,一个是债台高筑气息将尽的深圳唯冠公司。两家公司就iPad商标一案历时两年的博弈最终以苹果支付6000 万美元和解,一直关注案情发展的上海知识产权专家任海勇先生表示,这是当事各方妥协的结果:

“因为这商标的归属最大的麻烦不在于谁的,而在于苹果收购这个商标的时候,手续没有做到位,才导致现在这个结果。双方之所以达成妥协,是从利益考虑来讲,妥协才能使各自利益最大化。对于唯冠来讲,如果一定要判决,判决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判的比这个六千万美元还要多,怎么样把这六千万美元执行到手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执行本身要花很多的成本,还不一定好执行。也就是说用数字的妥协换得执行的相对容易,还有一点因为它面临破产的话,很多银行的贷款,这些钱对它来说一个是要得急,有一个是要的义。要得急和要得义这两点来考虑的话,它觉得选择调节对它是非常合算的。”

6000 万美元的和解费对于身负4亿美元债务的唯冠来说是一笔至少可以解燃眉之急的资金,但是对于目前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来说,6000 万美元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不足挂齿。支付6000 万美元与唯冠解决商标纠纷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因为中国是苹果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商标纠纷久拖不决影响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北京知名经济学者和企业咨询专家温元凯教授表示,苹果和唯冠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商标纠纷是个双赢:

“对抗的话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在怎么样,唯冠它先注册了这个商标,而且苹果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六千万美元对于苹果来讲也不是特别大的一笔钱,算然比我原来预期的要多一点。但作为唯冠来讲毕竟相当于三十多亿了,也不算少了。”

中国知名网络人士李开复星期在微博中表示,唯冠曾做过一个叫iPad的产品,结果失败取消,几年之后,苹果命名iPad时,低价收购唯冠在大中华区的商标,由于草率而未查清细节;唯冠破产后,回头细查iPad授权,喜见当年授权手续有误,于是启动以维权为包装,以敲诈为手段的天价官司,最后和解;苹果为自己的疏忽付出应付但较合适的代价。为此,温教授强调,中国公司不要以抢注商标这样不道德不光彩的手段赚钱:

“因为现在就有人用名人采取法人的名字注册了,这种是不道德的,你靠什么吃饭?靠创造财富、靠辛勤劳动、靠开发新产品、靠销售。不能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赚钱。所以我认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将来在判例上,要倾向于尊重做实在事情的人。苹果商标的真正价值是苹果电脑、苹果手机带出来的。”

中国网上星期一有评论说,深圳唯冠赢了官司却输了道德,6000万美元仍难使其免于破产的命运,起死回生, 因为唯冠的资产和ipad商标权都已被八大债权银行查封, 6000万美元单单用来还债都还不够。

任海勇表示,苹果和唯冠商标案现在尘埃落定说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比以前虽然好一些,但仍任重道远:

“因为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看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也不是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只是影响比较大。但我不认为它目前做得很到位。”

有评论分析唯冠苹果商标纠纷的来龙去脉后认为,背负一身债务或许是唯冠状告苹果商标侵权的催化剂,毕竟唯冠状告之前摇摇欲坠的经营状况早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律师对外表示,苹果与唯冠商标之争的结果可以说是双赢,也可以说是双输,苹果输在法律,唯冠输在道德。最终结果是双方妥协的产物。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