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将官员私生活纳入反腐视线

在中国,近年来官员贪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生活腐化成为受到查处官员的通病。为遏制腐败蔓延,中国官方将 官员的“生活腐化” 问题纳入反腐败体系。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中国官方新华社的《瞭望新闻周刊》星期三刊登记者报道称,在新中国建国以来,“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领导干部的“高压线”。然而,近年来由于对官员考核大多“唯政绩论英雄”,而对官员“私生活”却缺乏有效监督,以至一些官员流连于声色犬马,包养情人、“二奶”,甚至嫖娼狎妓等。目前,随着中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官员“私生活”已经再次被中央纳入整个反腐体系。报道举例说,在近年“落马”的一系列贪腐官员中,被指控“生活腐化”的不在少数。最近收受到查处的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华元不仅收受巨额礼金礼品,还多次到境外赌博,生活腐化。报道引用被采访的多位专家的观点表示,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如果生活腐化堕落,不但会带坏整个社会风气,也会严重损害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也会不可避免地诱发官员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专家的调查发现,中国官员腐败60%以上跟包二奶有关系,被查处贪官中有95%的人有“情妇”。

报道说,在此背景下,中央以申报官员个人情况的方式,强力介入官员“私生活”。2007年春节,副处级以上官员都要接受婚姻及家庭涉外情况普查,涉及官员本人、子女、配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对此,海外互联网杂志《中国事务》的主编伍凡先生表示:“问题不严重不会写这个文章,我想这个现象会越来越多。共产党自己本身是烂掉的。那个防腐呀是说笑话啦,越防越腐、越防贪污的人越多,越防贪污的级别越高。你不开放媒体监督、不开放司法独立的查办,那么,仅仅靠共产党的双轨没有用的了,整个政治环境以及当官的环境都恶劣。”

2007年6月1号起施行的中国公务员处分条例,也在多方面涉及到公务员的“私生活”,比如: 包养情人的,给予从警告至撤职或开除处分。另外,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等也在处分之列。此后一段时间,不少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条例,目标也纷纷瞄准了官员的“私生活”。但报道也承认,遗憾的是,这些措施没达到抑制官员“私生活”腐败蔓延的预期效果。不少地方对官员“生活作风”问题很少过问,有的还以保护官员个人“隐私”为由,放松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甚至将官员“私生活”置于真空状态,以至隐私权成为不少官员的腐败盾牌。

报道说,防止官员生活腐化,阳光同样是“防腐剂”。受访专家认为,只有扩大公众监督权限,让官员“私生活”置于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加大惩治力度,才能使官员生活腐化问题得到有效抑制。要抑制官员生活腐化,不仅要靠体制内的监控,还要借助民间的力量,要对地方"一把手"权力过大现象进行改进,使其公权力得以有效制衡。同时,要通过立法等途径,完善举报、检查、处罚等机制,使官员的"私生活"置于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的全程监控之下,一旦发现问题要严厉问责。

对此,美国民间组织“中国信息中心”的吴弘达先生认为,中国官员腐败与中国的体制有关,在现行体制内,官方的所有反腐手段都不会取得太大效果:“我觉得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你可以看看中国规定的一些等级制度,军队里面的,政府里面的都差别非常大。那个制度允许这样做。中国这样再发文件,再执行没有用。执行法律的人在那儿犯法,腐烂到什么个程度?反腐从50年代的张子善、刘青山开始到现在一直有。高级的到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刘良玉都关了。这是成绩吗?下回还会有。陈希同完了就是陈良宇,陈良宇下面是谁呢?这个政权逐渐逐渐在衰落下去。”

报道也提出建议,在监督官员腐败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美国,官员的私生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无所不在的监督,对官员的行为形成巨大制约。在以色列,为提高官员道德水准,加强公务透明度,民间成立了监督政府的“第三只眼”组织,专门曝光官员不法行为,致力于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水平。在韩国,官员的学历、财产、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方面,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一旦官员触犯“红线”,后果相当严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应加快“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进程。这是反腐倡廉预警制度的核心。另外,对官员的教育、官员的自我教育,也应作出制度化安排,强化执行力。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