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英香港藝術家以藝術展探索中共全球“審查紅線”
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政治審查之手除了牢牢控制政治異見外,也步步伸向藝術界。在飄忽不定的“紅線”下,有移英香港藝術家不甘被白色恐怖支配,決定以行動嘗試刺探及尋找審查紅線,希望能找到繼續創作的空間,並以此連結在中共全球擴張下身受其害的人民。
在英國曼徹斯特一個由港人主理的藝術空間“山”裏,傳來了香港藝術家黃國才(Kacey Wong)的聲音。這是他2019年10月在奧地利維也納的TED Talk上的演講片段,以“Protesting through Art(用藝術抗爭)”爲題,講述自己在雨傘運動和反送中運動中創作的抗爭藝術。
然而事隔不到兩年,在愈收愈緊的政治紅線下,黃國才被迫流亡臺灣,當日的演講片段也唯有在海外才能安全地公開播放。
24901英哩的中共紅線
這是不少香港藝術家的流亡故事。香港藝術策展人張嘉莉(Clara),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下的區議會選舉當選,成爲灣仔跑馬地選區區議員。然而這批民主派區議員很快就成爲港府針對的目標,在巨大政治壓力下,她去年辭去區議員職務,和家人一同移居英國。
卸下區議員職務,但她並未放下香港藝術家的身份,一直思考如何繼續在海外爲香港發聲。在移居英國半年後,她在英國策劃藝術展《24901哩紅線》,展出不能再在香港公開展示的香港藝術作品,更邀請緬甸和泰國兩個“奶茶聯盟”的藝術家參展。而24901英哩正是地球的圓周長,象徴中共向全世界伸延的審查紅線。
張嘉莉表示,展覽中很多作品,在幾年前的香港政治環境下,都是正常藝術創作,但在當下紅線處處的香港卻變得敏感,無法再公開展出。身在海外的她不想被白色恐怖支配,嘗試邀請相識多年的香港藝術家參展,讓他們的作品得以在海外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展出。最終不少仍身在香港的藝術家勇敢參展,更全部選擇以真名參與。
紅線下尋找空間
張嘉莉表示,她和一衆參展的香港藝術家都希望藉着這次藝術展,嘗試刺探及尋找審查紅線的所在,盼能在紅線底下找到繼續創作的空間。
張嘉莉說:“大家都覺得怎樣都要試一下,不然創作空間就只會愈收愈窄,被紅線箍得愈來愈死。如果可以試到一點點空間,或者可以動一下?可以向前走一下?否則只會被白色恐怖拉得愈來愈緊。”
張嘉莉在2019年前也曾到中國大陸和中國藝術家合作,她認爲當下香港的藝術創作環境比中國大陸更差,原因是很多中國藝術家都清楚明白紅線所在,並嘗試挑戰紅線,甚至在紅線上舞蹈。然而目前港府各個部門卻爭着邀功鬥忠誠,對藝術創作的鉗制也愈收愈緊。
她認爲即使政府投放多少資金成立M+博物館、辦多少次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都無法讓世界相信,香港仍是一個有藝術創作自由的城市。
張嘉莉說:“香港的情況更差,是因爲現在香港掌權的人,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是想邀功,他們的鉗制好像比我們感覺的大陸的狀況還要厲害,好像各個香港部門,比如國安、電檢等,好像都在鬥誰更忠心忠誠,所以我們感覺香港的鉗制比在大陸更差。”
其中一件展出的藝術品、香港藝術家鄧國騫創作的短片《東京夢華錄》,就被香港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指涉及觸犯《港區國安法》及“煽動罪”,要求刪剪部分內容。展覽除了播放這條短片,更貼出港府部門的回覆,讓觀衆一探香港的審查紅線。
另一件香港藝術家梁洛熙的作品“粉飾太平”,則展示香港政府和親政府人士撕去街頭抗爭海報和塗鴉後留下的痕跡,藉以喚醒港人以行動抵抗不義的回憶,以及港人的自由如何被限制。
離開以後 還能繼續以藝術回應香港社會嗎?
在港府高壓下,“去與留”問題在香港藝術家當中引起討論。有藝術家選擇離開香港,尋找“100%自由”;有藝術家認爲創作靈感源於生活,離開香港的土壤,就很難繼續創作回應香港社會議題的藝術品。
張嘉莉和丈夫過去的創作,不少都關注社會議題,被問到藝術家去留的問題,她提起2018年的一段往事。當時她和團隊在一次街頭藝術行動中,發現一位觀衆格外仔細地觀看每一件藝術品,令她心生疑竇。這讓她反思社區藝術創作所需要的信任基礎,已經在政治打壓中被磨蝕。在香港當下的政治氛圍下,人與人間難以再坦誠交流。
張嘉莉說:“其實2014年後,再到2018年再到現在,我認爲要做社區藝術,要有一個土壤,這個土壤就是信任。其實我提到的2018年這件事,都還沒到2019年和現在,其實已經開始知道社區的變化,信任的建立已被拆解。到這裏以後,我想看有沒有機會再連結,重新拿回信任。”
對於這次藝術展主題的“紅線”,她除了希望試探和突破外,也希望能以此嘗試重新連結仍在香港的香港人,找回信任。她又提到,疫情後英國社會開始反思亞裔身份,而作爲移英香港藝術家,她盼望能有機會和當地藝術家交流,探索新的創作。
中共全球擴張影響全球
此次展覽也展出多位緬甸和泰國藝術家的創作,其中一件作品,是多條掛起的緬甸傳統女性筒裙“籠基”(longyi)。根據緬甸習俗,男性如果從女性的籠基底下走過,會招致厄運。因此在緬甸政變後,當地婦女在街頭設置“籠基”路障,以此拖延軍警追捕,也成爲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張嘉莉說,中共背後暗助緬甸軍政府,並以“一帶一路”影響多國政局,因此不少在極權國家生活的人民,面對的敵人其實是一致的。她也希望未來可以借藝術,把更多在中共全球擴張下身受其害的人民和香港人連成一線。
而緬甸和泰國藝術家的作品,也感動了港人觀衆。港人觀衆阿謙表示,香港的打壓可能是把異見人士扣押收監,然而在緬甸等軍政府的治下,異見者卻是直被處決。他只能安慰自己,也許香港的情況還未到最壞。
阿謙說:“緬甸一位藝術家直接被虐待12個小時後死亡,他的太太想讓他們歸還屍首都不行,然後旁邊就看到淋漓淋浪的作品,描繪香港一些自殺、被自殺的例子。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很沉重。還在世的人可以做什麼,這是重要的。不能永遠留在過去的傷痛中,之後如何用藝術和社區介入,用媒體等方式,看可以做什麼。”
他表示,展覽也讓他反思何謂紅線。到底是人們清楚看到紅線而決定迴避或突破,還是人們自設紅線?
是次展覽在曼徹斯特的藝術空間“山”(Saan1)舉行,由港人Kan主理,把一個公司辦公室改頭換面成爲一個藝文空間。 Kan說取其名曰“山”,除了是因爲曼城有很多山,也蘊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喻意。
他形容近期大批香港藝術家及有識之士移居英國的情況,有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批中國知識份子逃難到香港的情況。他寄望“山”可以成爲港人的聚腳點,同時連結港人和本地人。在“陋室”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此次《24901哩紅線》藝術展將在曼城展出至5月22日,之後會移師至錫菲市(Sheffield),在5月28日至6月25日展出。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呂熙曼城報道 責編:嘉遠 網編: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