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撤退影像纪实台北展

0:00 / 0:00

一项历史影像展周二在台北开幕,主题是纪念一九五五年大陈岛全岛居民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的历史。

「大陈的人是在一声令下,全村全岛连根拔起,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不管是还是吃奶的婴儿,也包括生着病的老太太,连着棉被包起来上船,从此再也回不到家乡。」

这项名为「岛屿码头新故乡」的展览由台湾文化部及中央社主办。部长龙应台发表讲话时介绍了一九五五年大陈岛居民既特异又令人感伤的命运。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外海的台州列岛之间。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主力迁往台湾,但仍佔领浙东外海的诸多岛屿,不时对浙江沿海地区发动攻击。

一九五五年,解放军经过一天的激战后攻下一江山,这让大陈失去了屏障。随着在当地逐渐丧失海空优势,国民党政府和协防台海的美军决定由美军提供掩护和部分兵力,将大陈岛守军和居民全数撤出。

回顾这一段过程,龙应台说大陈人被「像包裹一样被送到台湾」之后,然后全部打散。不但是突然被从根拔起,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全部分散到零星的角落去。大陈人在过去六十年所要承受的,因为家国的灾难而要连带承受的个人命运的痛苦,相信不是每一个台湾人都能深刻了解的。

当年从大陈岛总计撤出两万八千人,其中一万七千人是平民,他们被分别安置在台北、桃园等七个县市,各地安置他们的聚落大多以「一江新村」或者「大陈新村」命名。

龙应台说,在一九四九年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两百多万人中,大陈人是十分特殊的一群。比起来自中国其它省市,从事军、公、教职务的外省人,大陈人的生活条件又格外困苦。他们的语言,台州话也少有人听得懂。所以台湾人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台湾族群的「多元性」,有时比我们印象中的更加多元。

交通部长叶匡时是目前马英九政府裡唯一出身大陈新村的部会首长。叶匡时的妈妈是大陈撤退居民,叶匡时从小就在花莲大陈新村生活。

叶匡时说,基于特殊的命运,来台湾的大陈人拥有坚强的生命力。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陈人会以「跳机」(签证到期但滞留不归)的方式到美国讨生活,当时最多的就是到餐馆工作,赚了钱自己也开间餐馆。叶匡时说,日后他到美国读书、旅行时,在美国许多地方,只要进到中餐馆,往往都能听到熟悉的大陈话。这就是大陈人面对恶劣环境,仍然能够顽强求生的珍贵精神。

(记者:李潼;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