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前总理获頒东方诺贝尔“唐奖”永续发展奖

0:00 / 0:00

由台湾企业家尹衍樑赞助,台湾中央研究院负责评选工作,以「补诺贝尔奖不足」自许的「唐奖」,周三宣布第一届第一位得奖者。

“唐奖第一届永续发展奖得奖者是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她对永续发展的创新理念、领导与实践所做的的贡献,奠定了科学与技术的方向与挑战......”

中央研究院前院长李远哲周三上午在中研院活动中心,为第一届“唐奖”的第一个奖项揭晓了得主。

“唐奖”为台湾知名企业家尹衍樑出资主办,既自许为「东方诺贝尔奖」,也有补诺奖不足的企图心。它的评选方式效法诺贝尔奖。但两年颁发一届,委託台湾中央研究院组织评选委员会,共分为「永续发展」、「生技医药」、「汉学」和「法治」四个奖项,奖金折合人民币一千万元,周三首先公布的是「永续发展奖」得主。

尹衍樑在发布会上先对“唐奖”的命名做了一番说明。他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名称中,为什么不取名“汉奖”或“元奖”?因为汉朝的文化和宗教太单一,元朝侵略性很强,都不符合设立这座奖项的精神。

但尹衍樑说,唐朝则是一个融合性的朝代,宗教、文化和民族都具备融合性,大融合和大包容促成了大唐盛世,所以才用“唐奖”为基金会取名。

尹衍樑也强调,举办唐奖的目的是补诺贝尔奖的不足,而不是为了与之竞争。因为诺奖设立于百年前,那时没有追求「永续发展」这样的环境议题;同样的百年前设立的医学奖,也没有「生物技术」这样的概念。

再者尹衍樑说,由于「我们是华人,是中华民族」,因此设汉学奖是有一点点「私心」,希望发扬中华文化。法治奖也是希望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法治上重大的贡献和创见,以及有影响力的人士所设计的。这些都是补诺贝尔奖不足的奖项。

第一届唐奖的「永续发展奖」由挪威籍的布伦特兰夫人获得,她曾任挪威环境部长、总理、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和联合国「气候变迁特使」等职务。

布伦特兰在一九八七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集结国际数百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定义了「永续发展」的意义。这份报告直接影响一九九二年首度召开的「地球高峰会」,并且订出「二十一世纪议程」,成为世界各国永续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

(记者:李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