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推特展: 两本清朝「送不出去的国书」

0:00 / 0:00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特展,藉着两本清朝「送不出去的国书」,呈现清末「君主立宪」与「革命」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的那段历史。

「事件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西元一九零五年,距今一百零九年。在一百零九年后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重新来看这段一百多年以前发生在大清帝国时代关于君主立宪和民主宪政政治路线的冲突。」

台北的故宫院长冯明珠在「送不出去的国书」特展开幕及纪录片发表会上,开宗明义地点出了举办这次特展的意义。

所谓「送不出去的国书」,是指清朝政府原本在一九零五年准备送给英国和法国两国领导人的国书。内容是希望英国国王和法国总统派员接待由镇国公载泽率领的五位宪政考察大臣,介绍君主立宪及民主共和政体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方式。历史上称这起事件为「五大臣出洋考察」。

为什么要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远因是清朝末年国力积弱不振,但东方的邻国日本在一九零四年的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一跃成为亚洲强权。日本的崛起令清朝皇室为之震惊,朝野之间大半的舆论认为这是君主立宪制度带来的成果。

冯明珠认为,从这一段时间的史料看来,光绪皇帝统领的清朝政府颇有采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诚意。因此派遣五大臣出国,分赴东西洋考察各国宪政。

但在同时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人却担心一旦君主立宪推动成功,对于革命事业势必大为不利,革命党人追求的民主共和将就此绝望。因此革命党人吴樾就在五大臣准备在北京登上火车前往天津搭船出国时,在正阳门东车站以炸弹刺杀出洋五大臣,吴樾本人也当场死亡。

之后清廷虽然仍然派大臣出洋考察,但因为原订出国的大臣人员有所变动,国书上撰写的人名要重新写过,必须另外制作新国书。这两本致英、法的国书于是就留在宫中,随着故宫文物播迁到台湾。而致比利时的国书目前还在中国大陆,收藏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根据介绍,两部国书的封面都有涤金龙刺绣,象征「如朕亲临」,华丽典雅、流露大国风范。内容以漂亮工整的楷书,运用汉文和满文书写内容。

冯明珠说这两部国书也极高的艺术性。她强调这两本国书不仅是「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举世唯一」的。再说道它的艺术性,它可以说是清代刺绣工艺的极致作品。因为它代表了大清王朝,代表了大清帝国,艺术性可以说非常非常高。

记者:李潼 责编:胡汉强/申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