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與愛憎蔣介石

2021.02.27 09:00 ET
二二八與愛憎蔣介石
Photo: RFA

228爭議未解 蔣介石的功與過

中正紀念堂紀念的是中華民國曆史中的國家偉人、民族英雄,藍白相間的中正紀念堂矗立在臺北市中心,這是大陸觀光客走訪臺北的熱門景點,瞭解國共鬥爭歷史的另一面說法。而就像所有歷史人物的評價終究有分歧的看法,在臺灣,這個分歧點在228。

228受難者家屬潘信行說:“(228事件)所有的證據都是指向蔣介石 要付最大的責任! 那個(蔣介石)銅像還擺在那個地方,對我們這些家屬來講是非常的難以忍受。”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專賣局人員在臺北查緝私煙,造成民衆死傷,引起2月28日抗爭再釀傷亡,掀起全省民衆大規模反抗政府、攻佔官署,訴求臺灣高度自治,國民政府派軍隊鎮壓人民,死亡人數約18000人至28000人,大批臺灣本土領袖菁英被屠殺。

228受難者家屬潘信行說:“(我父親)被五花大綁,(背後)插着一個牌子送到嘉義火車站,槍決示衆!”潘信行拿着他父親被槍決時穿的衣服,指着衣服上的破洞說: “當時他死的時候穿的,槍決那個時候穿的衣服,這是彈孔。”

還有很多228受難者被失蹤,李榮昌的父親李瑞漢律師當時是臺北市律師公會會長,李榮昌清楚記得憲兵上門把父親帶走,當時16歲的他緊跟在父親後頭。

李榮昌紅着眼眶回憶着當時的情況說:“我的日本名是榮昌,父親說‘榮昌回去’,叫我回去,命令我回去! 這個眼神太殘忍,我現在講我會哭,這是我爸爸最後一句話。(他是說)傻兒子,你跟着我,你會危險!”

李榮昌的爸爸被帶走之後,至今下落不明。

李榮昌說:“我父親被抓走後,有什麼罪名? 沒有!死在那裏?不知道! 什麼原因?也不知道。”

臺灣傷痕歷史研究者黃惠君說:“二二八事件時,在北部對這些領導菁英是採密裁的方式,但是在南部呢,全部都是採公開遊街之後槍殺的。我們所熟知的陳澄波是當時嘉義四個市參議員之一,因爲當時有民軍跟政府軍的對抗,他們進去扮演和平使節,卻被扣留下來,被當做是反叛軍的領袖一樣,公開槍殺在嘉義火車站前。”

四名議員遭槍決是228事件的重大慘案,潘信行的父親潘木枝,是其中之一。潘信行的二哥,因爲想救父親而不幸頭部中彈身亡。潘木枝因極度痛苦而喊叫至下顎脫臼,遭槍決後在三子的懷中離世。

潘信行說:“(父親)他很痛苦,下巴都掉下來了。我父親那時候眼睛吊起來,我三哥就去抱着他,就跟我爸爸講,在他耳邊說你安心去,家裏會照顧好,順手就把他的下巴推上去,眼睛蓋起來,我父親那時就流淚,就死在我哥哥的懷抱裏。”

因爲這樣抹滅不去的印記,家屬對於追查元兇不依不饒。

臺灣面對歷史錯誤 對蔣介石功過評價兩極

其實,臺灣解嚴後,關於228事件的口述歷史、研究、和專書不計其數。1992年,政府公佈首份官方報告《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其中說當時的蔣主席因“軍務倥傯,無暇查證,又過度信任陳儀,接受其請兵之要求,不能不說有失察之疵。”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劉維開說:“他得到的消息是(228事件)跟共產黨有關係。當時國民政府所面臨到的一個問題是剿共的軍事正在進行,蔣中正主要的重點還是放在剿共,對臺灣所發生的事情最初其實他不是太在意,交由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處理,等到後來事情擴大,決定調軍隊來平亂,因爲他所得到的消息是奸匪(共匪)作亂,他一直認爲臺灣是‘乾淨土’,意思是沒有受到共產黨影響。”

但2006年,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寫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將“元兇”指向蔣介石,認爲蔣介石調兵鎮壓,屠殺、清鄉,應負最大責任。不過,這個觀點並沒有被臺灣的教科書引用。

然而,歷史的錯誤,政府概括承受。1995年,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在二二八和平紀念碑落成典禮上,以國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道歉。2003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向二二八受害者家屬頒發恢復名譽證書。2007年,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成立。2010年,時任總統的馬英九代表政府向受害者道歉。

但是,對受難者家屬來說,口頭道歉,對於他們心目中那個“誰該負責”的答案,有很大距離。

潘信行說:“倒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把他鞭屍,沒有! (蔣介石銅像)只要移走就好,我不會遺恨他的後代。現在執政黨爲了選票(不移走),那我們是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我都不會改變我們的想法。”

目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多年來一直承擔着政治受難者要求拆除中正紀念堂銅像的壓力。不過,他們同時要面對1949年後跟隨蔣介石來臺的人,支持蔣介石的情感,以及對蔣介石不同的歷史觀點。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劉維開說:“(蔣介石)他在外交上的運用 確保了臺灣的最大安全,另外一方面整軍經武,加強整個國防力量,建設臺灣,如果我們把眼光稍微放大一點的話,今天我們能在臺灣所享受到的這一切,其實都是來自於那個時代,就是1950、60,乃至於到70年代,他們所做的紮根的工作。如果從歷史角度來看,他能維持那麼久的時間,從1949年到現在七十多年,其實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必須在強權當中求生存,獲得最大的談判籌碼,讓臺灣生存下去,讓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間能繼續存在,這是整體上來評價他時需要注意到的部分。”

最近,文化部長李永得說,他發現有些過去主張要拆的人,現在覺得可以階段性處理,不必急着拆銅像,而是優先呈現歷史真相,功過並陳,但家屬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

潘信行說:“那個像一定要移走,否則的話,我們死也不瞑目! 一定要把它撤走! 它一定要移除掉! 不見得說我要去對付、要怎麼報仇,但是這個人,這個銅像一定要拿走,沒有移走,那臺灣根本就沒有轉型正義。”

謳歌政治人物的時代早已過去,或許對照現在中共升高對臺武力威脅,世界格局轉變,臺灣人對蔣介石的功過又有不同看法。在民主社會,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並存,臺灣繼續在療傷中前進。

撰稿 陳美華 責編 許書婷 網編:郭度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

評論

匿名
2021-02-28 21:24

那中國大陸毛賊東殺了8000萬人,這筆血債,是不是要把毛賊東從紀念堂拉去火化。現在習特勒習煬帝還在倒退毛賊東時代。共產黨反動派從來沒有認個錯。國民黨還認錯,把老蔣銅像移走,事情就不存在嘛。

匿名
2021-03-02 03:09

臺灣是自由世界的一員,和極權主義的大陸沒有可比性。共賊敗亡後自然會獲得像納粹一樣應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