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政论杂志《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香港知名作家李怡在台湾病逝,享年87岁。他在台的友人表示,李怡在家人陪同下安祥离开。友人感叹,他一生最挂念香港但已无能为力,朋友们会帮他完成和出版回忆录。
创办政论杂志《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带动华人社会认识中国国情的香港知名作家李怡周三(10月5日)在台北国泰医院病逝,享寿87岁。
原名李秉尧的李怡生于战乱时代,1948年从广州移居香港,在左派中学环境下成长,1955年开始在亲共出版社工作,向《文汇报》投稿,开始写作的生涯。
李怡2020年接受本台访问,回顾一生,谈到他对中国和香港的情怀。他表示,早年抱着爱中国的心,对香港和香港人没有认同感。不过,在港英时代,香港给予他免于恐惧的环境,观察中国,使他认清事实,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被支配,决定脱离左派。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李怡也从左派作家,蜕变为反共文人,面对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他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李怡:"当香港成为中国的一部份,如果我们仍旧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写我们所想的事,我当然想做中国人;如果我教书,可以按我所学的教学生,不需要听从政治正确的观念,扭曲我的思想,我也愿意做中国人,但如果以上的都不可以做,我只是做一个人,而不是中国人。"
没有放弃香港,选择留下来的李怡,用笔记录香港的大时代。在《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移居台湾,不常出席公开活动的他,在今年2月,也出席了《时代革命》纪录片在台湾的放映会,在致辞时透露出他对香港年轻人的支持。
李怡:"导演曾问我,有没有一刻不站在年轻人这一边?我说,在整个过程当中,我差不多每天都写评论,我是时刻都不赞同他们的行动,但是我理解他们,我知道当一切和平手段都结束以后,只有在抗争当中,他们才能得到自由、温暖,才能知道什么是手足之情。"
曾接受2次心脏手术的李怡,在台湾期间,继续写文章批判中共和支持香港的本土派,经常更新在社交平台专页的"失败者回忆录"专栏。记者在中秋节时曾与他联络,问候他的近况,他回覆说身体已好转,但十天后,他的社交平台专页发文,表示:"作者有病,'失败者回忆录'暂停数天,无大碍,不劳各位朋友牵挂。"也是他的最后一则内容更新。
李怡在台友人:他一生最挂心是香港但已无能为力
曾任职杂志《九十年代》和协助李怡编辑《失败者回忆录》的资深媒体人邱近思对本台表示,李怡在家人陪同下,安祥离世。被问到李怡离开时,有否带着遗憾,邱近思表示,他仍挂心香港。
邱近思:"他算是完成心愿了,《回忆录》已写得差不多,所有香港的部分他都已经写完,只差一点点,我和很多朋友都会帮忙,好好的帮他把书完成和出版。但他最挂心的是香港,可是香港他已无能为力。"
邱近思表示,李怡的告别式会在10月22日下午在台北二殡举行,预计回忆录能在今年年底出版。
陶杰:李怡经历三次冲击从爱国变成对中国绝望
李怡是香港评论中国的始祖人物,与李怡相熟的名作家和评论员陶杰认为,李怡是香港自由知识份子的代表,也是跨世代的评论人。
陶杰表示,李怡经历1976年中共抓捕四人帮,支持文革和中共的信仰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中国改革开放,让他看到希望,不过,希望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幻灭,开始对中共和中国批判;到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抗争,使他正式告别中国,移居台湾。
他表示,李怡一生经历与中共决裂、拥抱世界,认识和爱香港的过程,从爱国到批判的转变中,他坚持独立思考,对香港评论界发挥很大的影响作用。
陶杰:"他的一生都是讲真话,他不会说假话,他一生从对中国有希望走向失望,从失望走上绝望,他对年轻时候,信仰错误,很坦率地承认。大家都知道错的不是他,而是他曾经一度非常热爱过的那个国家。他一生维持独立的思考,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刘锐绍:李怡对中国研究影响深远坚持进言展现文人风骨
熟悉中国国情的时事评论员刘锐绍与李怡相识多年,他表示,李怡从多角度启发民间认识中国,不回避矛盾,经常提出建议的做法,也显示文人应有的风骨。
刘锐绍:"他经常跟我们说,不要回避矛盾,回避矛盾就是把矛盾扩大。他的影响不光是这个年代,在2004年以后,北京对香港的政策一步一步收紧,他表现出知识分子的风骨。所以我叫他是风骨之松,他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困难,要尽知识分子的责任。"
桑普:李怡的本土思想影响香港一代的年轻人
时事评论员桑普表示,他开始从事评论工作时,也受李怡的影响,他认为,李怡虽然不支持港独也不支持暴力抗争,但他在2019年,对香港年轻一代有启蒙作用。
桑普:“李怡不是旗帜鲜明要求香港独立,但是可以肯定他是要求香港有自主,以及与中国一刀两断,尤其他说明摆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大中华思想,从崇尚本土主义和民主自由的想法,肯定启蒙很多年轻人。”
他们都认为,李怡不仅启发中国评论的专家学者,也开拓华人和国际社会,用不同的视野看中国。
记者:陈子非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 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