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離散 在臺港人相會高雄辦年宵團聚

2023.01.24 22:41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不離散 在臺港人相會高雄辦年宵團聚 在臺港人春節期間在高雄衛武營舉辦市集。
黃春梅攝

一羣在臺港人農曆新年期間在高雄衛武營舉辦"2023香港年宵在高雄─香港文化藝墟",吸引全臺近三十個攤位共襄盛舉。離家的港人說,來到異鄉,更珍惜能一起過節的溫馨氣氛。

 

 

“香港年宵”從大年初二到初四(23到25日)活動由高雄市政府與臺灣香港協會共同主辦,以香港慣稱的“市集”——“墟”爲象徵,舉辦一場結合港式文化、表演及美食和文創產品的活動。

“香港年宵”活動首次在高雄衛武營舉辦,人氣和買氣都比不上另一頭原有的黃昏市集美食攤位。活動的參與者Nelson騎着腳踏車,拿着一疊傳單在公園周遭沿途發放、賣力宣傳。

 

活動的參與者Nelson騎着腳踏車,拿着一疊傳單在公園周遭沿途發放賣力宣傳。(黃春梅攝)
活動的參與者Nelson騎着腳踏車,拿着一疊傳單在公園周遭沿途發放賣力宣傳。(黃春梅攝)

Nelson說着流利的普通話,他說是在香港看臺劇學來的。第一次在臺灣過農曆新年,他在受訪時比較了臺港過節習俗的差異。“在香港過年會比較想要找地方消費。我聽臺灣人告訴我,他們年初二、初三會回老家,所以很難得這邊可以聚到一個市集很開心。”

在高雄開設港式餐廳的羅小姐,過年期間選擇到市集來擺攤位。她接受本臺訪問時回憶起,過去在香港都是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度過,來到臺灣,家人不在身邊,朋友也不多,大部分的臺灣朋友都回家過年,來到市集有了“團聚”的感受。

“我們想這麼多香港人聚在一起,參與這個活動,一起過來玩就好。”羅小姐說。

香港回不去了 港人移居臺灣重啓生活

羅小姐是2019年10月、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之際移民臺灣的。過去經常到臺灣旅行的她非常喜歡臺灣,早前就規劃申請投資移民,遇上了反送中曾想過是否要緩些,但最後在申請期限前來臺。

 

在高雄開設港式餐廳的羅小姐,過年期間選擇到市集來擺攤位。(黃春梅攝)
在高雄開設港式餐廳的羅小姐,過年期間選擇到市集來擺攤位。(黃春梅攝)

羅小姐:“當時我們想過來是因爲,我們覺得香港應該不行了,中國不會放香港有任何自由的地方。我們也有考慮去別的地方,但是,我們最想過生活的地方就是臺灣。”

Nelson目前仍在找工作,他說,臺灣的人文文化和香港接近,臺灣的民主自由比香港好,住起來也舒服,他也很希望能有機會在臺灣定居。

“當一個政府的行爲、行動、部署,從來沒有意願或是去聽那個地方人民聲音時,你不能怪那個地方人民有離開的心意。”Nelson訴說着自己離開香港的動機。

對於外國遊客最在意臺灣“行的安全”,根據臺灣的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統計,2022年1-11月臺灣因車禍死亡人數達2560人,平均每天8.5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形容,臺灣道路交通“彷彿地獄”。

臺灣特殊的“機車文化”,機車停等紅燈“待轉區”有些區域劃設在汽車車道前,讓外地來的人無所適從,更別提偶爾有老人騎車從巷弄竄出險象環生。

Nelson的臺灣朋友開玩笑地善意提醒他,所謂的“待轉區”應該稱爲“待撞區”,但這並未影響他定居臺灣的決心,在香港的朋友圈有同樣想法的也不少。

Nelson說,“這一年來到臺灣的港人真的多很多,我有些朋友他們分屬不同羣體,但是約莫有一半以上的朋友都來到臺灣,中部或是北部、最多是南部。”

 

活動的參與者Nelson騎着腳踏車,拿着一疊傳單在公園周遭沿途發放賣力宣傳。(黃春梅攝)
活動的參與者Nelson騎着腳踏車,拿着一疊傳單在公園周遭沿途發放賣力宣傳。(黃春梅攝)

在臺港人春節期間在高雄衛武營舉辦市集。(黃春梅攝)
在臺港人春節期間在高雄衛武營舉辦市集。(黃春梅攝)

“二次移民”熱議 在臺港人提建言

近期在臺港人“二次移民”話題引起熱議,羅小姐說,也許是她經營實體店面,所以移民申請並未受到太多的阻礙。身邊確實有些朋友住了一年左右卻因爲申請定居遲遲沒有迴音,要延長居留不知道何時才能覈准,因此萌生去意。她說,離開的朋友們認爲在臺灣已經投資不少,不想繼續花錢。

羅小姐:“我們過來是要開店,他們覺得開店賺不了什麼錢,還要僱用兩個人,開支很大、負擔不了。”

羅小姐分析,自己曾評估過移民加拿大或新西蘭,但投資門檻比臺灣高十倍,語言文化差異更大。她建議想來臺灣的港人要調整心態,很多人抱着想退休、希望容易過生活,但是,現在已經不是在香港,在異鄉落地生根不容易,要重新建立所有的關係與連結。她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但是心態可能要再正面一點。

 

記者:黃春梅    責編:許書婷 陳美華 嘉遠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