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聯署"反戰聲明" 在野黨: 天真的姑息主義
臺灣四位學者近日發起成立"臺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本週一(20日),該小組成員召開記者會,提出"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等多項訴求。有臺灣的在野黨就此指出,反戰要對發動戰爭的一方喊纔有意義,並呼籲摒除"天真的姑息主義"。
由臺灣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退休教授傅大爲、政治大學(政大)退休兼任教授郭力昕、政大教授馮建三、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所發起的“反戰聲明”未演先轟動,上週聯署版本一出現就在學界掀起一波筆戰。
反戰聲明訴求爲何?
“臺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公佈正式的聲明版本包含四大訴求,首先,烏克蘭和平:要停戰談判,不要衝突升溫;第二,停止美國軍事主義與經濟制裁;第三,不要美中戰爭,臺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第四,國家預算用在民生社福與氣候減緩,而非投入戰爭軍武。目前,臺灣學界已有超過37人聯署支持。
這份聲明與網路之前流傳的版本有些許的微調,在網路版寫道,我們“並非主張應該無視“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各種打壓”;公開版修改爲,我們“反對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各種矮化打壓及武力威脅......”。此外,正式版本結尾多了一段,“我們更盼望能有更多不同出發點的反戰聲明和行動相繼出現,讓臺灣社會認真面對並思考戰爭將帶來的災難。”
“反戰聲明工作小組”論點
發起人之一傅大爲表示,他自己一直的觀點是,“臺海緊張情勢美國要負非常大的責任。”他說,美國不斷挑釁,真正的“抗中”祖師爺是美國,臺灣的政界人士跟着“抗中”,真正的問題在這裏。
傅大爲:“‘抗中’挑釁也激起中國那邊覺得(自己)已經很強,當然要反抗,以臺灣作爲要挾。不要一天到晚跟在美國後面‘抗中’,不斷買很多武器,應該採取‘等距’外交作法。”
盧倩儀的發言開頭先解釋這份聲明完全沒有否認中國是威脅,而是在提醒威脅可以大於一。接着她繼續說道,美國堅持這個世界必須永遠是單極,一個美國稱霸,有很多國家成爲它的犧牲區,成就美國的新保守主義。盧倩儀說,“烏克蘭負責削弱俄羅斯,臺灣負責削弱中國。大家說,美國沒有要併吞臺灣,不用怕美國。美國沒有要併吞臺灣,可是要犧牲臺灣,那個不可怕嗎?”
本臺記者提問,中國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設定“統一”進程,此外中國試圖將臺海議題“內海化”,光是喊“反戰、和平”能抵擋得了中國步步進逼的“統一”攻勢?
政大教授馮建三回應表示,臺灣9成的人不接受“一國兩制”,30年的調查一向如此,這是臺灣“維持現狀”的共識。但是,現狀難以爲繼,臺灣該問的是,對岸提出“一國兩制”,臺灣該提出如何的相應關係。提到所謂的“認同”,他認爲,住在臺灣當然認同臺灣,可是臺灣的語境只講認同,卻不講中華民國早就獨立,目前臺灣政府解釋的中華民國限縮在1949年後。
“麻煩在這裏,如果老實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站得住腳。”馮建三說,“政治要怎麼辦,我們不肯面對。我們以爲‘以拖待變’,拖久就有利,我自己一直懷疑拖久是否有利?”
臺灣基進:對發動戰爭國家喊“反戰”纔有意義
“臺灣有一部分人跟臺灣的前總統馬英九很像,基於民族大義、抗日、血脈相連,可以不計較中國沒有民主、自由、法治,我不在乎;甚至質疑西方的民主法治,中國目前也在批評西方那套不行。”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範世平提出上述的評論。
範世平進一步表示,這樣的認同變成“信仰”,就算是到美國留學拿了博士學位,對他們而言血脈相連更重要。當認同或相信中共政權是值得信賴對象時,就認爲臺灣應該拒絕對抗中國,如果臺灣對抗中國是死路一條,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必須接受中共這樣的模式。
臺灣的在野黨臺灣基進在同一天也舉行“反侵略、要備戰:抗中保和平”記者會,除了點出學者聲明的謬誤外,也呼籲學者摒除“天真的姑息主義”。
“這些老師應該把反戰要和平的聲音帶到中國,幫他們上一課。因爲無論如何,反戰要對發動戰爭的國家喊纔有意義。”臺灣基進臺北黨部主委吳欣岱指出,反戰學者的訴求搞錯了對象。
吳欣岱表示,積極展現“抗中”意識是世界願意幫助臺灣的關鍵,臺灣基進反對任何削弱抵抗意識的聲明,呼籲執政的民進黨應把握任期及國會多數的優勢,儘速通過《代理人法案》並修訂《政黨法》,讓政黨及民意代表候選人,甚至是卸任總統,在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中有法條依據,以及罰則。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何平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