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多起海事糾紛後中國陸續放人

2024.08.13 04:11 ET
兩岸多起海事糾紛後中國陸續放人 圖爲臺灣的海巡艇五月份在金門附近海域對峙的資料畫面。
AFP/臺灣海巡署提供資料照

臺灣一艘澎湖籍漁船今年七月因越界捕撈,遭中國海警扣留。四名船員8月13日獲釋, 但船長與漁船仍被扣留。在中國三無船舶翻覆事件與臺灣達成協議之後,多起海事糾紛也陸續解套。這是中國的善意還是別有用心?

央視報道,7月2日,福建海警局在泉州近海登檢查扣1艘涉嫌非法捕撈的臺灣籍漁船,船上船員5名。福建海警局以該船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立案偵辦,經調查,丁某等四名船員違法情節輕微,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在8月13日安排返臺,另一名涉案人員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臺媒聯合報指出,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四名船員搭小船到海峽中線,再由大進滿船船隊接駁回澎湖,至於洪姓船長及漁船則要視裁罰程序,若順利完成,也可望儘速獲釋放。

兩岸海事糾紛頻傳,今年的0214中國三無船隻翻覆事件使兩岸關係一度陷入僵局。今年二月中國一艘三無船舶闖入金廈禁限制海域,三無船隻爲躲避臺灣海警追捕翻覆,造成兩名漁工死亡。兩岸經過多次協商破局,終於在7月29日達成五點共識並簽字,交付人民幣一百五十萬撫慰金、交還兩名罹難者遺體和船隻等,事件暫時落幕。

2024年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臺灣海巡人員搜救中國籍落海船員。(臺灣海巡署提供)
2024年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臺灣海巡人員搜救中國籍落海船員。(臺灣海巡署提供)

在金門協議後,今年三月金門胡姓釣客因爲出海釣魚迷航,遭中國海警船救起後,這個月8號也終於獲釋返家;緊接着澎湖籍漁船遭扣事件得以解套。

金門協議後海事紛爭解套 中國釋“善意”?

在臺灣的總統府一場內部簡報會中,外媒關切金門事件達成協議,遭中國扣留的釣客與船員陸續獲釋,局勢似乎有緩和跡象,中方此時釋出善意的動機爲何?

一名不願具名的臺灣國安人士分析,臺灣官方立場很清楚,首先是管轄權、其次,不管臺灣方面有無責任,都要先經過司法機關調查;第三則是人道關懷。一百多天來,臺灣立場無可退卻,一旦司法公佈真相,就是一翻兩瞪眼。在此之前,中方先是宣稱臺灣的海巡署已道歉,但是,臺灣是爲了沒有錄影而道歉,中方自己找了臺階下。

中國爲“促融”救經濟找臺階

此外,中國近期加大對臺灣離島金門“促融”,歡迎金馬民衆到福建購屋。如果繼續升高在金馬之間的海事紛爭,實質受到影響最大是金馬民衆,中國會有這層顧慮。

這名國安人士補充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7月26日與黨外人士座談罕見地承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同時還要求要唱響經濟光明論,這也凸顯中國經濟出現了問題,似乎沒有獲得解決。中國加大金馬與福建的“促融”力道,出臺多項新措施,希望臺灣民衆去購買房地產、投資、或開立銀行,就是希望能處理中國經濟問題。

臺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中國此時態度峯迴路轉,願意和臺灣進行談判,並非有心與臺灣協處解決問題,改善兩岸關係。“中國並不會因爲這次方案有解決,作爲未來假設出現所謂雙方人民海域衝突的解決模式。這次協議談判完成,中國可形塑兩岸之間有接觸的畫面,但對改善兩岸關係的幫助恐怕過度樂觀。”

政治評論人士陳破空對本臺表示,中共搞運動就是“一陣風”,對臺也是如此。有時恐嚇一下臺灣,顯得很兇、繃得很緊,但是如果臺灣很淡定,他又主動找上門要求解決。“金門事件二月份發生,但是它拖到八月解決。它的政治企圖主要是對國內政治宣傳,加固它的統治,營造對臺灣施壓強勢的形象。”

2024年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臺灣海巡人員搜救中國籍落海船員。(臺灣海巡署提供)
2024年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臺灣海巡人員搜救中國籍落海船員。(臺灣海巡署提供)

中國軍事動作未停歇 勿錯誤解讀“善意”

另一方面,這名國安人士分析,金門事件簽署協議收場,有部分輿論解讀,這是中國具體展現去年舊金山拜習會,中國開始調整爲“和平統一”的調子,但是,從最近中國在臺灣周邊的軍事動作,顯示與實際的意圖不一致。

他列舉,在金門事件暫時落幕後,解放軍隨即在8月3號和6號,72小時內,進行兩次“戰備警巡”,規模僅次於演習、又具有灰色地帶特徵的軍事極限施壓,同時間在東海及南海都舉行演習;今年7月底,解放軍東部戰區又發佈“戰海疆”戰訓視頻,把臺灣變成火海,要對臺灣進行“進、鎖、擊、斷”四大招式;8月8日中國國臺辦公佈舉報信箱,把所謂的“頑固臺獨分子”放在網站上面,企圖造成某種威懾的效果。“這與前面作爲爲了要趨於和緩,並不一致。”

這名國安人士總結,臺灣漁船闖入他國領海違法捕撈,迴歸國際秩序常規罰款等就能解決。例如中國在俄烏戰爭不要協助俄羅斯、在第一島鏈內三海不要投射軍事極限壓迫作爲,此區域就不會有和平穩定的問題。他特別提醒,“中國以超出國際規範的作爲,最後它可能改變了某些行爲,卻把它視爲 ‘善意’這就是問題。”

吳瑟致分析,去年拜習會後,習近平對外釋出中國並未有攻打臺灣的計劃,希望降低西方國家和周邊區域對臺海情勢的關注。但是,習近平面臨國內政治經濟問題,呈現“穩而不固”的狀態。也就是習近平當中共的領導人這件事是穩定,但他的權力鞏固有一定程度的風險,來自於外交、國防等人事的困境,以及他在中國經濟發展的路線搖擺不定。

“對中國而言,他希望藉由金門事件落幕,形塑它沒有軍事上的意圖。形塑氛圍的同時,爲何又在臺海周邊營造軍事壓力。一種解釋是中國要塑造假和平概念,第二,恐怕習近平在軍隊人事或是政策路線,依舊還不是完全穩固,或者在中國內部政治鬥爭,恐怕也影響習近平未來對周邊形勢的判斷。”

吳瑟致示警,臺灣不能因中國面臨外部壓力改變路線,而放鬆對中國軍事可能威脅的意識。隨着習近平要邁入第四任期,或是要達到2029年中國成立八十週年時達成經濟改革目標,時間越近壓力越大,這樣的風險不會減少。

記者:黃春梅     責編:許書婷、嘉遠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