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及北京当局没有退让的情况下,香港的“反送中”示威行动日趋激烈。本周二,部分示威者响应不合作运动,导致港铁瘫痪,但也同时引起不少市民不满。随着香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这场抗争运动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香港民众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抗争仍在持续。数百名示威者响应网民发起的“全港大塞车”运动,于星期二清晨的上班高峰围堵多个地铁站,导致地铁大面积延误或停运。大批乘客只能乘坐地铁公司提供的公交车转往其他地铁站,不满的乘客甚至与示威者发生了言语冲突。
旅美学者吴祚来认为,香港示威者是想通过适度的冲动,继而制造小的冲突来刺激社会的关注度:
“破坏社会的正常运作秩序是分众抗争的一种方式,并不是非常激烈,也不用流血。现在这些年轻人做的这些抗争,是在提醒那些按照既有秩序生活工作的人:这个社会已经不允许我们享受秩序了。这些人如果信任香港政府继续为所欲为,将会更深地伤害香港人。所以,年轻人以警示的方式制造困难,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他说,对比三十年前中国那场浩大的民主运动,当时也对市民造成不便,但并没有人发出怨言或阻止学生的所谓“动乱”:
“因为大家都能看到,中国政府永远不出来道歉,永远不给民主的承诺,所以当时大家都愿意承受不便和损失。当时,北京的和平、理性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感知是非常了不得的。香港是个文明的城市,开放度、自由度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应该比北京市民有着更高的境界和状态,但现在问题在于北京派出了很多亲中人士到香港,这些人都是有政治使命的。”

与此同时,香港巴士业职工会联盟29日发声明表示,将响应“全港大塞车”运动,并声援早前参与联署,要求港铁调查7·21元朗“白衣人恐袭”事件的港铁车长。
另外,香港政府30日决定,对香港“7·28”上环事件中的44名示威者控以暴动罪,对另外1人控以藏有攻击性武器罪。
面对香港市民不断的抗议,以及示威活动演变成各种冲突和暴力事件的状况,香港政府似乎依旧态度强硬。
香港《南华早报》周二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港府改变态度“撤回”《逃犯条例》修订的机率甚微,但不排除港府以及中央政府,会对不断爆发的警民冲突展开调查。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李源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以目前的形势判断,香港市民的抗争行动陷入了两难:
“就算撤销修订《逃犯条例》意义也不大,五大诉求里面的重点是在政改和双普选,现在就是一个僵局。我觉得情况会越趋激化,一直耗下去的话,吃亏的还是示威的这一方。只要政府死不退让,很容易导致年轻人越来越激烈,这样支持他们的人会越来越少,时间可能是站在建制派那一边。”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不同,这次反修订《逃犯条例》触发了香港亲中建制派的内部分裂。有建制派议员呼吁港府,重视市民诉求,撤回修订《逃犯条例》。
李源对此表示:“我觉得,这可以被看作是香港民意的表现。建制派议员始终也是香港人,有一部分是民选的,肯定有来自民间的压力。”
他还建议,香港的民主派以及示威者应争取更多人的支持,重建当初两百万人上街的声势,吸引更多中间派和有意站出来进行抗争的人们,甚至包括建制派议员的支持。
记者:韩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