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总统马英九出席台北国际书展时,肯定台湾保存繁体字传统。“简体柜”推荐区整柜陈列了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两本着作。
马英九提到,今年在台湾出版的新书共4万2千种,英国18万4千种,美国30万5千种,中国大陆44万4千种。根据调查显示,台湾人每1个月读1.7本书、每1年买4本书,平均每 2人就有1张图书馆借阅证,阅读风气比过去进步。马英九说他担任台北市长时,就推动小学生上学之后1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
马英九还说:「我们在台湾使用的是正体字(繁体字),跟中国大陆使用的简化字(简体字)稍有不同,使用简体字的有超过13亿人,使用繁体字的只有4千万,但是但是,从我上任到现在,来台湾访问的大陆民众呢,已经超过1千4百万人,我还没有听说任何人在认识繁体字上有任何困难,所以我们非常重要的就是,台湾成为使用繁体字最主要的华人社会,我们非常希望继续保存这样一个重要的传统。」
文化部主办的台北书展,有67国、682家出版社参展,今年以「发现新西兰、乐读新世界」为主题,邀请22位新西兰作家抵台。开幕式以威震四方的毛利传统舞蹈揭序,新西兰主题馆由三根暗红色巨型纸制手杖平放围绕,侧看有如岛屿,设计灵感来自毛利文化「演说者的手杖」,传达「讲者」与「读者」平等发言的对话空间。
台湾与新西兰2年前签订经济合作协定后,双方贸易都有成长,这次书展,台湾官方的原住民族部会,也以山海意象,营造原住民族的音乐和文学专柜,与同为海岛文化的新西兰相互呼应。
马英九随后在书展逛了5家出版社约20分钟即购买10本新书,包括2013年史上最年轻「曼布克奖(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西兰新生代女作家伊莲诺卡顿的《发光体》,另外还买了《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被遗忘的盟友》、《洄澜》、《如何打造社会企业》等书。
马英九应出版社之邀,在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创作的武侠小说《王道剑》,签下「远流四十岁生日快乐」,出版社董事长趁机拿手机和马英九玩自拍,在媒体前狂打广告。马英九另主动提到他读过《我们生命里的七七》,写的是他父执辈那一代的故事,相当感人。
出版社经理金多诚接受本台专访、介绍马英九买的三本书说:
「《湾生回家》作家田中实家是湾生(台湾出生的日本人)的后代,他花了12年,找到当时的湾生、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是台湾第一次有人这样做的,那这段历史也因为他而记录下来。《正方形的乡愁》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家阮义忠,他用他正方型的片子,拍下他对台湾的记忆,第三本《四分之三的香港》是刘克襄的作品,他是一个自然观察家,他是用他台湾他走透透的乡土的经验,帮香港做了这件事情,然后发现了香港原来有四分之三都是山路、都是小径,都是非常美的自然。」
已持续第3年设立的「简体馆」,今年有近百家中国出版社上万册图书展销。主办的华品文创总经理王承惠接受本台专访时表示,台湾读者对大陆书籍比较有兴趣的是文史哲、艺术、医学方面的书。
王承惠说:「像我们放在最重要的位子来讲的话,目前大陆的一些得奖书跟推荐书,包括最近习主席出版的《摆脱贫困》和《之江新语》,我们也把它列为一个专柜,帮忙推荐给台湾的读者,另外中华书局目前是在台湾简体字书销售的最好的一家出版社,这次也邀请中华书局把他们精选的近一千种的出版品在这次展览上呈现给台湾的读者,还有故宫出版社,由大陆故宫博物院的出版单位出版的,他们有非常多有关历史、故宫收藏典故这方面的书籍,也包括很多的字帖,这些对台湾都是比较少接触的,也都是我们这次重点推广的出版社。」
在大学教传播学门的杨教授,在「简体柜」逛了许久,杨先生接受本台专访时谈到自己偏好艺术、文化类的书籍,平常透过台湾的简体字书店或上网购买简体字书。杨先生说:「我觉得它(中国出版社)的种类比较多、可能市场也比较大吧,就是它有些种类台湾可能已经不会出了,但是大陆还是会去出,我觉得这样很好,譬如一些比较冷门的题材都会有出,它可能不见得会有商业的收益啦,但是还是会继续出,我觉得这个很好,像有些艺术、文学、理论的书,当然台湾现在都没有出的像大陆多了。」
杨先生还提到,台湾念书的人口愈来愈少了,而且比较功利导向,多半是为了考试、就业而念书,他分析中国出版社出书种类多,一方面是市场大的多,二者很多大陆人是真的喜欢念书而念书。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申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