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造勇鷹高教機首飛 解放軍兩週八次擾臺
2020.06.22 11:45 ET
臺灣自己製造的勇鷹高級教練機完成首次飛行。總統蔡英文指出,這是31年前經國號IDF戰機首飛後,臺灣再次締造歷史性一刻。另外,中國大陸解放軍機則在臺灣“勇鷹”首飛日,再次進入臺灣空域,這已是六月份第8次擾臺。
臺灣國機國造,首架AJT(Advanced Jet Trainer)新式高教機從臺中漢翔公司出廠,命名爲“勇鷹”,以臺灣“國旗色”,紅、白、藍塗裝,22日上午9時20分在臺中清泉崗基地正式首飛,經地面滑行、高速滾行升空、空中飛行測試、五邊進場,12分鐘後順利降落。
總統蔡英文說:“今天是中華民國空軍的大日子,也是國內航太產業的重要里程碑。今天在這裏,剛由路誌元和管延年兩位優秀試飛官所駕駛,編號11001的新式高教機,順利完成了首飛展示的任務。這是繼31年前,IDF經國號戰鬥機首飛後,國機國造再次締造的歷史性的一刻。”
視頻【臺灣“勇鷹”高教機首飛 國機國造再締新猷】
蔡英文:IDF經國號戰鬥機後 “國機國造”再寫歷史
蔡英文提到,高教機自研自制遇到很多挑戰,有些人質疑航發人才早已凋零,國內航太產業的技術和量能,已經跟不上了。更有人反對自造,主張直接跟外國購買,可能還比較划算。不過這4年來,在空軍、中科院及上下游廠商合作,克服了所有困難。
蔡英文指出,“勇鷹”具有“國機國造”和提供空軍最好訓練環境兩大意義,新式高教機專案創造兩千多個就業機會,更能傳承經驗,培育出新世代航太技術人才。
蔡英文:“當年,IDF的研發團隊,是臺灣航太史上的傳奇。而今天,許多年輕人才,因爲新式高教機專案,投入漢翔團隊,傳承過去的光榮和專業。不僅再度建置航空的研製能量,更被美商評價,具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水準。”
蔡英文還表示,新式高教機具有自制率高、後勤維持成本低、系統整合自主性高等特性,已完成地面工程測試,由中科院執行的“靜力試驗”也已通過驗證。將會展開第二架測試機的“結構疲勞測試驗證”,以滿足30年壽期、或8千小時飛行的需求指標。
學者:訓練機數字化控制與戰機接軌
國防安全研究院先進科技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舒孝煌,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勇鷹有“IDF血統”,是以IDF的雙座機爲基礎設計,雖然沒有後燃器,但綜合性能包括可操縱性等方面,繼承IDF性能,有一定水準。航電系統也都數位化,與目前世界先進教練機不相上。因爲有戰鬥機的血緣,甚至會比大部分教練機更先進。未來可望加強空軍編隊。
舒孝煌說:“(現有的)AT-3教練機及F-5部訓機太老舊,且爲傳統操作方式,到部隊要成爲合格戰鬥機飛行員,必須重新開始訓練,因爲我們的戰鬥機飛機都是新一代線上飛控系統、數位化控制,空軍官校數位訓練沒法做到,勇鷹讓新飛行員提早進入數位化時代,讓他們在空軍官校就能直接接受模擬新一代訓練,到部隊很快適應新一代戰機,像F16、IDF、幻象2000 ”
至於兩岸高教機的性能相較,舒孝煌分析,“目前中國解放軍空軍新一代教練機是教練10,從俄YAK130衍生,教練9則從殲教9及殲7大改型衍生。勇鷹的性能應較前兩者優異,航電系統則不相上下。不過練9可能衍生輕攻擊機供應國際市場,勇鷹本來就是戰鬥機衍生發展,若能保留作戰能力,協助執行部分低強度作戰任務,未來仍有助強化空防能力。”
對有評論指出,勇鷹新機設計“完勝”解放軍“教10”的說法,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則認爲尚無法斷定,因爲勇鷹只做過幾次試飛,相關數據和綜合性能有待驗證:“勇鷹機受限它是戰鬥教練機的設計,包括坐艙視野、載油量來講,在高級教練機非常重要的幾個數據上,我認爲可能會屈居下風,因爲這是受限原始設計使然,恐怕不能只從外觀對比,沒有太多意義。”
勇鷹試飛 解放軍本月第8次擾臺
鄭繼文還說,勇鷹機未來服役時,兼具兩種身分,一是官校高級教練機,一是訓練部隊的部隊訓練機。它並非作戰用的飛機,而是培訓戰鬥機飛行員,在進場落地速度予以一定降低,還有起落架結構因應高教機改良優化,安全性較佳。
勇鷹首飛日,臺灣空軍司令部證實,中午偵獲中共轟6、殲10型戰機短暫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除廣播警告外,空軍偵巡戰機全程掌握,並積極驅離應處。
資料顯示,解放軍機已是2周當中8度騷擾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也是本月第8次進犯臺灣,今年第15次擾臺。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說,兩岸過去有不成文默契,解放軍機不會隨便切入臺灣西南角所謂“防空識別區”,現在看來默契已打破。
學者:中國可能將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常態化
揭仲:“兩個禮拜內可以來8次,其實就表示中共中央基本上已經是開綠燈,以後解放軍戰區空軍覺得有需要,就可以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上頭放行,允許戰機有需要進入,常態化給我們空軍空防壓力, 接下來說不定會採取比較強勢作爲,看能不能把中華民國空軍偵巡區域往臺灣方面退後,壓縮我們空防縱深,來增加他們巴士海峽空中走廊空防縱深。”
揭仲分析解放軍加強頻度施壓臺灣空防的時間點,一來是區域政治形勢,北京對臺北民進黨政府很多不滿;一方面採取強烈行動,做給中國內部看,也希望藉此傳達不滿訊息。解放軍可能原本就有計劃,讓共軍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常態化,美軍最近的行動催化中共中央拍板放行。
揭仲說,目前解放軍擾臺頻繁,但進入防空識別區時間不長,飛機數目不多,但臺灣軍方要思考因應更嚴峻挑戰。“常態化之後他以後會想辦法增加進入防空識別區數量,甚至於機種,以後也許他給你來一個不同機種、多機種空中編隊。我們的空軍怎麼應付就變得比較棘手 。你如果不增加兵力不靠近,會擔心不知他採取什麼行動,可是你如果太靠近甚至於太強勢的話,會不會引發大家都不想要的意外?”
揭仲直言,華盛頓跟臺北雖然最近軍事上、政治上互動有提升,但是雙方在安全上的利益,畢竟還是不一致。
中方冷處理中印衝突 卻高調擾臺
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範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則推測,解放軍最近頻繁擾臺,或許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見面,以及國民黨公佈新的兩岸論述有關。此外,透過擾臺造成“既成事實”也不無可能。基本上北京不接受虛擬中線。馬英九時代對方採取自我節制,現在每天飛 ,他覺得臺海根本沒有中線也是一個解釋。
上週四臺灣陸委會公佈香港人道救助方案,解放軍機也越過臺灣所謂防空識別區。中國國臺辦批評港獨和臺獨合流。丁樹範則認爲,中國大陸內政沒有處理好,當然都甩鍋是外部勢力,自己先爛掉,物腐而蟲生。
至於中印邊界軍事衝突死傷慘重,中國大陸內部對此事件反而“安靜”,與北京“高調”擾臺反差明顯。丁樹範說:“也不是印度強,而是習近平不想同時開那麼多戰線,所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統統都不報導(印中衝突)。還有香港,他現在不想開闢那麼多戰線,否則應付不來。中央電視臺有講西部戰區軍演火炮射擊,只是儘量淡化就是了。”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 夏小華 臺北報導 責編 許書婷 申鏵 網編 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