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後日本也招手? 臺積電:不排除任何可能
2020.07.21 11:25 ET
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有意邀請臺灣半導體龍頭大廠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與日本本土廠商共建芯片廠。臺積電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是目前沒有相關計劃。
在臺灣高科技業有“護國神山”之稱、世界最大芯片代工製造商臺積電5月公佈,將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設廠,可以說對致力推動全球科技供應鏈從中國移回美國的特朗普政府,打了一劑強心針。繼美國之後,傳出日本政府也向臺積電招手。
日本《讀賣新聞》19日報導,日本有意邀請臺積電或全球其他芯片製造商,與日本國內芯片設備供應商攜手,共同打造一座先進芯片製造工廠。根據《讀賣新聞》報導,先進芯片技術已成爲國安核心議題,日本政府希望運用全球芯片製造商的專長,重振國內差人一截的芯片產業。
報導說,日本政府計劃分多年提供數千億日圓(約數十億美元),給予加入計劃的海外芯片製造商。但路透社指出,報導未引述消息來源和時間表。
對《讀賣新聞》的報導,臺積電發言人高孟華21日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是目前沒有相關計劃,一切以客戶需求爲考量。至於是否有日本政府或日方向臺積電諮詢相關招商?高孟華表示,這方面不會多說。
專家:掌握自主可控完整供應鏈是護國命脈
對美國、日本紛紛向臺積電招手,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爲,疫情和美中貿易戰兩議題突顯本地化供應的重要性。
劉佩真:“日本是全球第四大半導體供應國,僅次於美國、臺灣、韓國。其半導體(產業)結構是91.5% IDM, 5.5%是IC設計,3%是封測,晶圓代工掛零。疫情和美中貿易戰議題都突顯在地化供應的重要性,日本希望擁有先進製程到日本本土設廠,確保供應鏈發生什麼問題,都可在本地有安全供應。”
劉佩真說,過去全球講求分工合作,現在講求自己國家要有自主可控的供應鏈。美中科技戰突顯每一個國家不要被別國控制住,不能發生在某一個行業的某一個供應鏈環節不能出貨的狀況,因此境內要建構非常完整的供應鏈。
不過,美國是臺積電大客戶,貢獻約60%營收,中國大陸約貢獻兩成,日本客戶僅約5%,赴日投資的誘因相對較低。
劉佩真:“對臺積電來說,日本在車用電子、物聯網相對有優勢。建議臺積電可跟日本維持友好關係,藉由其他合作的策略或模式,比如共同建構技術開發平臺,針對未來的新興科技領域,反而能帶來比較不同的效益。”
臺積電投資美國後 宣佈斷貨華爲
臺灣財經專家朱嶽中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說,一九八零、九零年代,日本可稱得上是半導體霸主,後來漸漸往下走,這不代表沒有半導體實力。去年日韓發生貿易戰,日本有些關鍵化學藥品不出口到韓國,因此日本在上端部份仍掌握很多關鍵原物料,獨缺像臺積電這樣的業者助他重振半導體產業。
朱嶽中說:“半導體產業已不單單是經濟問題,是國安問題。美國這一波爲何去抵制中國產業最主要原因是牽扯到國安。重要武器的關鍵芯片,從飛機到飛彈都找臺積電代工,美日都希望不只可以下單,更希望臺積電在自己國土生產出該國政府要的更安全的芯片,相對突顯臺積電的重要性,已不是臺灣的臺積電,而是世界的臺積電。”
7月16日臺積電首度明確表態停止向華爲供貨。董事長劉德音指出,在5月15日以後不再接受華爲的訂單;120天寬限截止日到期,9月14日後也不會再出貨給華爲。16日臺積電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釋出多項好消息,除了第2季獲利創歷史新高、每股純益新臺幣4.66元外,第3季營收可望季增9.3%創歷史新高,優於市場預期的成長5%水準。臺積電並預期,全年營收將成長超過2成,優於先前預估的成長14%至19%,將改寫歷史新高。
朱嶽中提到,原本外界最擔心如果臺積電不接華爲訂單,業績是否會受影響。結果上週法說會說明,去掉華爲訂單,營收還會成長二成,這和外界預期差很大,令投資人信心增強。加上美國設廠、日本也有意合作,臺積電地位更鞏固。臺積電這幾天股價大漲,21日盤中市值第一次突破十兆新臺幣,在全世界可以說已經是前十大企業。
朱嶽中說,顯然臺積電選邊站後,爲他們帶來一番新局,加上其特殊製造能力世界難以取代:“沒想到去掉華爲反而沒有差,臺積電關鍵技術跟三星差距愈拉愈大,新制程不只五奈米進入量產,三奈米試產當中,可能明年可量產,在全世界領先製程,領先三星一年左右。”
朱嶽中還說,上禮拜臺積電法說會後,外資完全改觀,有十一家外資預估臺積電目標價提高到四百塊以上,更高還有到六百,其股價很有機會再往上漲。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 夏小華 臺北報導 責編 許書婷 申鏵 網編 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