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中共或改善生活 台湾年轻人在矛盾中寻找出路


2018.11.23 12:05 ET
1 台湾年轻人被视为具关键影响力的投票族群,不被蓝绿绑架,在矛盾中寻找出路。(李家希摄)

正当香港年轻人每天在喊着争取民主口号的时候,台湾的年轻人在这次选举中,反而着眼实际的民生经济议题。两地年轻人是否分道扬镳各走极端,还是最终殊途同归呢?

1990年出生的丁豪是典型的网络世代,他把《漂向北方》这首歌改编成《穷到发慌》,歌词字句酸蓝讽绿:“穷到发慌,薪水都没涨,每到月底的三餐,只剩下土壤。对政治失望,蓝绿都是一样,选上不管哪个党,都贪得很爽。”

短短一个多月,《穷到发慌》在YouTube累积超过400万点阅率,道出台湾年轻人的集体心声。向来不露脸曝光的丁豪,谈起创作初衷:“我和团队写这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心有戚戚,这不是我们想象的故事,而是现实中发生在台湾的事情。”

丁豪凭这首歌一夜爆红,因为他捉住了年轻人的脉膊:厌倦政治,只谈眼前生活。年轻人脱口而出的议题多是民生经济:“工资跟通货膨胀的水平落差蛮大的。”、“低薪很多年了,每年都是这样子。”、“在台北买房子真的很难。”

丁豪平常爱看政治节目,去年创办网络新媒体“老天鹅娱乐”,以揶揄嘲讽的手法,关注时事,选举期间更是火力全开,挖苦候选人。他用新世代语言解读政坛:“台湾最有趣、最鬼扯的剧情都在政治圈,立法院就是台湾最大的娱乐中心,整个政坛都是一个表演场。”

丁豪的新媒体吸引年轻人在网络串连发声,连政治人物也跑来刷存在感,网络声量反映了年轻人对政治参与的热度。丁豪不讳言:“政治人物会来留言,因为这里聚集了他们想要的受众。年轻人对时事、政治议题,有兴趣、会观察,这对他们来说,是他们年轻的选票。”

90后年轻人摆脱传统的政治和情感包袱,自从台湾的太阳花学运之后,更以高议题世代窜起,用键盘热烈发声。1995年出生的吴奇谚,曾经以行动响应太阳花学运,他指出:“在太阳花之后,开始出现新媒体浪潮,这些新媒体大多是由年轻人带起来的。”

吴奇谚大学念的是政治系,以时论博客自居,他分析台湾的选举文化,“年轻人甚至是厌恶蓝绿的,他们不想在传统的两种政党去做分类,而是能够选出真正做事情的人。”

出身军人家庭的丁豪,直率地说老早就放弃了蓝绿:“人家都是这样讲,蓝绿长期斗下去,让台湾停滞不前。不过,这是不是两党恶斗的关系呢?如果今天交给一党去做会比较好吗?我觉得也未必,像我这种媒体,如果在中国做一集的话,可能就没有第二集了。”

《穷到发慌》也激起中国网民的回响,丁豪说,“很多大陆网友跑来留言,有些人打了400 、500个字,讲述自己北漂的故事。为什么会有共鸣?因为它本身是民生的东西,并不是只有台湾才面对到这个问题,中国一线城市的物价也是高得吓人。”

吴奇谚关注到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他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但是只有一部分富起来,一部分仍处于穷困,甚至因为部分人富起来而更贫穷,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年轻人要改善生活,但心底里对大陆又有一种无形的抗拒。如何面对这种矛盾,很多人仍未找到答案。身在台湾的香港学生陈奕珺,同样看到台湾人面对的问题。但作为外国人,她不明白为何台湾人拥有民主自由,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陈奕珺现在台北读大学一年级,她认为,台湾人看政治比较表面,民进党在意识形态上挡住了中共,却在国内因同性婚姻等问题备受批评。

在台湾的年轻人,工资水平几乎是整个地区最低,所以不少人都憧憬中国大陆给他们发挥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态,就是在中共强烈打压下仍拥抱中国,对香港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

陈奕珺指出,“这不是说你可以维持现状就维持,因为(中国大陆)是一直渗透的,它(台湾)会可能是跟香港一样,再过20年,就会变得很中国,到时候你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我会觉得,其实台湾人是不是真的这么在意自己的国家的自由主权,还有民主呢?”陈奕珺丢出这样的问号。

不少香港年轻人追求民主,台湾年轻人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两者是否各走极端,还是殊途同归呢?

 

记者麦小田、靖媛发自台湾和香港的报导    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