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維藝志”美術品交易平臺運營人:希望保存每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2021.05.07 16:16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專訪“維藝志”美術品交易平臺運營人:希望保存每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美術品交易平臺“維藝志”出售的畫作《元朗·727》
“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RightsArt,繁體字爲“維藝誌”)是一個成立於今年4月的網上美術品交易平臺,主要出售與香港抗爭有關的美術作品。目前,該平臺已與六位身處世界各地的香港畫家建立了合作關係。近日,本臺記者孫誠採訪了居住在加州灣區的“維藝志”三位負責人肯諾比(Kenobi)、阿瑞塔(Arietta)、本傑明(Benjamin),聽他們講述了這一平臺的故事。

“維藝志”的三位負責人都是生活在加州灣區的香港人。包括設計師肯諾比、建築師阿瑞塔和工程師本傑明。在本次採訪中,首先回答記者孫誠的是肯諾比、其次是本傑明、第三位是阿瑞塔。

(本次訪談以粵語進行,播音稿中已翻譯爲普通話。)

肯諾比在與記者進行視頻訪談。(孫誠拍攝,獨家首發)
肯諾比在與記者進行視頻訪談。(孫誠拍攝,獨家首發)

他們爲什麼要創建“維藝志”:“保存每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記者:你們好。請問能否介紹一下,你們爲什麼要創建“維藝志”這樣一個平臺呢?

肯諾比:在去年的時候,我有一個機會接觸了一位手足朋友,是賣畫的。看到她賣畫的情況,很辛苦,一個小女生拿着很多畫,從三藩市搬到東灣去賣。我用車帶她的時候,覺得她一個人拿這麼多東西很辛苦之餘,也覺得她很堅強。我問她是否需要把東西搬上車、搬下車,但她不需要我幫忙,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好。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令這些畫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手足幫手足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就找到阿瑞塔和本傑明一起去想能做些什麼。之後做了一個網上的賣畫平臺,有幾個目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首先我們希望賣畫的錢可以直接給到手足。第二就是可以令到他們的畫的價值提高,不要像現在這樣捲成一團團,當成免費藝術品那樣去發放。另外,我們覺得每一個畫家、每一幅畫背後,都有他們的理念、背景、故事。所以,我們也希望將香港人畫家,或者香港的故事可以繼續在海外、西方社會宣揚。

阿瑞塔(左)和本傑明(右)在與記者進行視頻訪談。(孫誠拍攝,獨家首發)
阿瑞塔(左)和本傑明(右)在與記者進行視頻訪談。(孫誠拍攝,獨家首發)

本傑明:我想補充的是,當肯諾比找到我的時候,我覺得我和他的理念很相符,因爲我一直想保存香港文化,因爲我們的香港文化正在被逐漸侵蝕,我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都在被人清洗。所以,我希望能夠保存自己的文化,從而保存自己的身份認同,也就是每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畫是一種藝術,它可以講故事給人聽。而且,我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平臺,去鼓勵那些畫家畫更多的畫,讓他們可以將香港所發生的事透過畫作記錄下來,同時保留我們香港的文化。透過畫作這個方面,可以讓不同層面的人去認識到香港發生了什麼事,而非只是靠新聞或者影相,從而讓可能喜愛藝術的人也能接觸到香港所發生的真相。

阿瑞塔:我可以補充的就是,如果來我們的網站的話,可以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英文的。因爲,我們相信香港人很清楚香港正在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去知道,究竟香港或者一些去爭取民主自由的、不同地方、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儘量都是用英文,讓更多美國人看到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在這個平臺上,也可以給一些畫家提供機會去介紹自己。我們找到了幫手,他是一個很好的編輯、翻譯。因此,他就幫我們聯絡每個畫家,去了解他們自己背後的故事、他們畫那些畫的故事,把故事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所以,這個平臺既可以幫忙推廣那些藝術家本身,也可以推廣他們的畫。

肯諾比:我想回應一下本傑明說的。我是六四之後離開香港、來到美國讀書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四的所有故事,在頭一兩年還可以聽到,之後那些故事別說在中國或者香港,在海外也越來越少。再去問年輕一代,是差不多沒人知道六四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會發生六四、人們在六四中做了什麼行動、六四的影響等。我回顧2019年香港的運動,現在到了2021年,這個話題不斷被其它新聞沖洗的時候,就會更少人知道這個話題、更少人知道事實。希望那些畫和畫家的故事能繼續傳下去、傳開、傳得更廣。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日常I》。(畫家Jacky Tao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日常I》。(畫家Jacky Tao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他們與抗爭畫家的接觸:“很多藝術家一開始是不相信陌生人的”

記者:能否談一談你們和畫家們的合作方式?

本傑明:其實很多藝術家一開始是不相信陌生人的。如果我們忽然之間接觸他們,他們都是不相信我們的。我們都是先通過中間人取得信任,通過中間人給我們介紹畫家。我們和藝術家在網上的會面,都是一開始要有個中間人做主持才能取得信任的。直到一兩個月,我們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取得他們的信任,我們再去接觸他們、談下一步的事。因爲經過了香港的抗爭運動,大家都不再輕易相信人了。我們敵對的政權會有很多滲透的方式,大家保護自己身份的措施都是做得很足的。

肯諾比:其中一位畫家,我接觸他的時候,他有些創傷後遺症,不太願意講他畫畫的背景和理念。他離開香港流亡的時候是什麼都沒有的,去了西方國家後在生活和各種事情上也是靠人幫忙的。我跟他談的時候說:“我可以幫你賣畫呀”,當然其實我們的平臺不單只是賣畫,也希望幫補一下他的生計。這個畫家的情況提醒了我們一樣東西,他是不想收捐款的,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賺錢,過上自己的生活。這一點就提醒了我們,該對這個平臺如何定位。所以,你在我們的平臺,是沒法給任何慈善機構和藝術家捐款的,因爲真的有些藝術家希望可以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們可能需要有人在背後鼓勵他們,或者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能做好工作、努力自己賺到錢。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重新來過》。(畫家HKerPostle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重新來過》。(畫家HKerPostle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三位運營者對“維藝志”未來的預期:“讓這個平臺連接到全世界”

肯諾比:我們爲什麼叫RightsArt(按:這是“維藝志”的英文名,直譯後的含義爲“權利藝術”)呢?其實我們是支持所有支持人權和民主自由的藝術家的。現在可以看到,我們比較關注香港,我們希望從香港開始。當做得上了軌道、所有運作比較順利的時候,我們會擴展到其他地方,比如白俄羅斯、泰國、緬甸等等。這些地方支持民主自由的畫家,我們也很歡迎他們加入。

阿瑞塔:我們當然想讓這個平臺可以聯繫到世界各地,因爲尤其是2019年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不單是香港,很多地方都發生了政權壓迫人民的事情,就像剛纔基諾比講的緬甸、泰國、白俄羅斯。所以每一次看新聞的時候,都發現不是隻有香港發生這樣的事。大家作爲人民都很想出來反抗,而我們很需要告訴別人,爲什麼這些人肯犧牲他們的生命出來反抗、爲什麼民主自由這麼重要。所以,我們想讓我們這個平臺像亞馬遜(Amazon)那麼大,讓大家都有機會接觸得到,這是一個機會。

阿瑞塔A另一樣我們長期想做到的,就是當這個疫情結束之後,博物館可以重新開放的時候,我們希望可以做一個畫展。這個畫展希望可以做到在全世界巡迴。我們這個平臺的目的,就是將我們的信息帶給其他人。希望疫情快點過去,我們也可以想想怎麼做。

肯諾比:短期內“煲底”不可以再見的話,那麼我們“畫展再見”吧。可以在畫展裏面掛一個“砂煲”。

(按:肯諾比在這裏開了一個港式粵語玩笑。粵語中“砂煲”即砂鍋。“煲底見”是香港抗爭者的常用語。“煲底”指香港立法會綜合大樓地下示威區,這一區域,因香港立法會會議廳大樓形似電飯煲而被稱爲“煲底”。“煲底見”,即指到抗爭勝利之時,抗爭者將在“煲底”相見歡慶勝利。)

肯諾比:我最希望從三藩市開始做,大家都在這裏,三藩市之後可能其他美國大城市也可以做畫展,像洛杉磯、紐約。然後如果有機會、資金充足的話,可能去倫敦、去歐洲做,做一個路展(road show)巡迴。我們甚至希望能邀請到一些藝術家來加入我們的展覽,一起做。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致2019的你》。(畫家SideLee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致2019的你》。(畫家SideLee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黃色經濟圈”的巨大力量

記者:是否可以認爲,你們屬於“黃色經濟圈”的一部分呢?

阿瑞塔:我們有這個(創建平臺的)理念的時候,也和一些朋友分享過。我們聯絡過“R計劃”(Project R)。“R計劃”,相信香港人在“黃色經濟圈”裏都很熟悉。有幾個畫家,是我們通過“R計劃”聯絡才能認識的,他們也由此加入了我們的平臺。這個平臺(的運營者)雖然現在只有我們三個人,但是背後是有不同的朋友、團體幫助我們去找藝術家,或者給我們一些建議的。

肯諾比:可以這麼說,暫時是“黃色”,之後就會是“世界性的黃色”。現在你可以看到,我們非常關注香港,(網站上)全都是香港的藝術家,聯繫和香港有關的團體,這是因爲我們頭半年或者頭一年人手有限。有一樣東西沒有提,我們三個人的背景,一個是建築師、一個是工程師、一個是做設計的,其實我們是用我們業餘的時間來做,我們三個能做的都是有限的。所以希望到這一年年底,我們可以多做一點事,擴展到其它地方、其他畫家。

肯諾比:剛纔說,我們要感謝一些團體,比如說“R計劃”(Project R),幫我們找到了很多畫家。也有其他人我們想提到,比如有一個組織叫做“香港專業網絡”(Hong Kong Professional Network),我和那裏面的朋友聊了很多不同的問題,他們也給了很多意見,包括我們平臺上的商業怎麼走下去、怎麼運營。他們是“專業網絡”,所以在這方面給了我們很多意見,幫了我們的忙。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新通識科(國民教育)》。(畫家Peca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上出售的畫作《新通識科(國民教育)》。(畫家Peca作,來自“維藝志”網站)

“維藝志”目前的運營情況

記者:能否講一講,你們的平臺現在主要在出售什麼東西呢?

本傑明:我們這個平臺現在賣三樣東西。一是原作。二是翻印(reprint),通過高質量的掃描和拍照技術將畫作變成電子版,將電子版的文件給一個合作的廠商,做出畫廊和博物館級別的打印。三是電子版,我們希望客戶能用這個方法支持藝術家們,因爲有的人可能不想把那麼大一幅畫放在家,這個你就(在電腦上)點一下,拿到一個電子版文件,拿來做電腦屏幕背景或者放在手機裏都很好看。

肯諾比:基本上扣除了運營成本,我們收到的錢會直接給畫家。這些全都是由畫家決定的事,我們不會影響他們。我們就是這樣(和畫家)建立信任的。


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孫誠舊金山報道   責編:梒青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