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学苑》校内民调“港独论”抬头 港导演被指辱骂大陆人刊文反驳

0:00 / 0:00

香港大学最新的校内民意调查显示,赞成“港独”的人数由15%升至28%。有港大学生认为,近期社会上有关“港独”的讨论明显增加,但基本流于口号,事实上是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发泄。此外,近日因自由行争议被扣上“辱骂大陆人”、“发表港独言论”大帽的香港导演彭浩翔日前在网上刊文澄清。有评论指,港人对自由行的不满港府难辞其咎,而港府的种种失策之举本质在于这并非民选产生的政府,因此只知讨好北京,却不知为民争利。

香港大学学生刊物《学苑》最新一期刊登了一份校内民意调查,这份调查由1月24日至2月5日进行,以网上问卷形式,访问了校内569名学生的政治身份认同。

根据调查显示,赞成维持一国两制的有53%,仍占多数,但较上次调查的68%下跌15个百分点。相反,认为香港应该独立成国的受访者,则由上次调查的15%升至28%。调查还问到,如果香港就“应否成为独立国家”公投,无论结果是否令中国当局承认,都获得超过5成的支持。

港大的郑同学周五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虽然他本人并未参与此次的民调,但近期明显感到,社会上有关“港独”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

“其实港独这个议题在去年9月份(占中)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去讨论。因为那个时候的焦点是在会不会这个政府会在政改这个议题上让步。但是经过这么多个月以后的民主运动、在香港街头的运动,政府还是没有改变的意思,会激发起比较多的人可能觉得街头的运动无论有多少人参与也没有用,社会上会开始出现很多理论、论述去探讨港独的可能性。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这个议题在社会上所有年龄层的争议声都比较大,我同学之间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郑同学认为,现在所有有关“港独”的讨论都流于口号,与其说是为了实现“港独”,不如说是对政府不满的一种情绪发泄。

郑同学:“我觉得现在在社会上关于港独的这些理论可能只是流于口号式的提出,没有一些实际的论述。所以我觉得很多人去讨论这个议题的时候,都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没有很多人真的觉得港独真的有可能性才去讨论。”

记者:“更多是发泄一种对政府的不满?”

郑同学:“对对对。”

而近期港人对于政府的不满,除了政改方面,也有不少集中在了有关自由行的争议上。此前,沙田、屯门都曾发生反水货客的游行示威,大陆官方媒体则批评反水货背后考量不简单,是“港独”组织在“搞事”。由此更引发不少“中港骂战”。

日前,网传香港导演彭浩翔骂大陆人“只配吃国产奶粉”、“赚大陆人的钱不代表要尊重他们”等引发大陆网民声讨。

彭浩翔周四同时在微博和Facebook加以澄清,称自己并非第一次被攻击,还附上了一则刊发于两年前的声明,文中说:近期不知从哪冒出大批网络帐号,有组织地攻击我,编些子虚乌有的话强加我口,咬定我是“讨厌内地百姓的家伙”,甚至“港独分子”,帽子之大,叫人战栗……因此有必要作些澄清:我从未以“蝗虫”一词描述内地民众,亦未曾发表任何“港独”言论。那段所谓我骂国人“赚了你钱不代表需要尊重你”的“脸书原话”,我根本从未发表过。

对此,香港时事评论员武宜三认为,这些谩骂的背后,不排除有北京当局的引导,在面对内忧外患一系列问题时,加以挑拨,转移矛盾,是十分可耻的,

“这种用群众斗群众的办法来转移视线,是他们惯用的手法。现在可以说中共特权集团内外遭困,矛盾多得不得了,所以他们一会儿挑动群众对日本军国主义仇恨,以后又挑动对台湾、对香港的(仇恨),他们总是不断地寻找新的斗争对象。现在想利用香港部分人对大陆旅客的不满来制造一些不满的情绪,制造名人的谣言,加重这种矛盾,加重这种争论。”

武宜三又补充道,自由行政策发展到今天引发港人如此多的不满,港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港府的种种失策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这个政府并非由港人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官员只知讨好北京,而非为民争利。

(特约记者:扬帆;责编:胡汉强/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