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名单出炉

中国政府又推出由中组部牵头的吸引海外人才“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名单已确定。有人质疑,确定过程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宗旨的“千人计划”拟在5年到10年内实施完毕,目标是招揽1000名至2000名世界顶级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在内的122名首批入选者的名单已经确定。

美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表示,“千人计划”是在中国由加工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阶段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定:

“因为上星期周末呢,领事馆总领事还专门召开了这方面的座谈会,也请我去谈了谈,其中一项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呢中国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因为他们现在也认识到今后人才的关键,没有人才的话你就不能够跟人家进行科技发展方面的竞争。”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第一批入选“千人计划”的122人都是“创新人才”或“创业人才”。对此,谢博士表示,物色创新人才是对的。他说,要重视为创新所必须的学术功底和环境:

“创新是怎么得来的?创新首先一点基本功要好,但我们创新还要有一个环境,你整个的一个环境,你整个环境的科学技术起点搞发展基础的厚实,那么我对这上面做出一点创新来,如果整个环境,整个基础不是那么很厚实,而且学风不是怎么很正的话,你要做出创新来,可能就算你是个创新的人才,你都可能创新不出来。”

美国侨界知名人士张闻选博士表示,许多回国的人,并不是冲着金钱和物质享受去的:

“回国的人都喜欢中国,他是帮中国忙去的。他主要是有一个精神目的,不是主要为金钱,为金钱大概回去人不会太多我想。”

但是,张博士表示,国家应当善待帮助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他说,过去有些科学家怀者满腔热忱去到中国,却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深深的伤害:

“我一个朋友,一个同学回中国结果很失望,结果1980年回来美国。”

记者:“他什么时候回去很失望?”

张博士:“他是我想一九五几年回去,也许一九六零年左右,后来1980他出来了,就因为文革的时候把很多留学回国的人搞得很惨,结果他们失望得厉害,来美国后,他们一句话不讲,问他什么他都不讲,到那种程度。是我同班同学嘛,我去中国时正好在香港碰到他,他出来,我问他怎么回事?他一句都不讲,那么伤心。”

据官方媒体报道,“千人计划”第一批名单是在少有人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出炉的,今后还可能继续暗箱操作。媒体理所当然地对这种不透明的作法提出质疑。但是谢家叶博士表示,重要的是遴选过程要经过充分的论证:

“我听到有人提出透明不透明的问题,大家认为应该在网上公布呀,然后怎么样评审,然后大家来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个方法也不是很可行的。因为它所选的是科学家,不是选国家领导,对吧?所以,也不是说一定要透明到什么程度。因为美国应聘科学家,也不一定要透明的呀,改选一个系主任,改选一个校长他也是一个评选小组在那边做的事情,用不着对全社会,甚至用不着跟全校透明。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问题不大,只要他是某个行业里面公认的,做得比较好的,经过这个行业的科学家论证、论定的确实是一个学术带头人。”

“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名单由一个专家评审委员会确定;清华大学一教授表示,公布这个专家委员会的名单比公示入选的千人名单更重要。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