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新华社日前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暨‘新教育、新农村’项目启动会”上,有专家建议,调整当前农村的“撤点并校”政策。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信息, 2001年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到2010年只有210894所。十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江苏盐城城西小学教师李明川表示,他们当地的农村小学撤并已经进行了好几年:
“把我们学校撤并了。把我们周围的几个地方都撤了,到城市来了。把郊区的学校全部都并到城西,村边的那个学校,还有城建大队综合大队的学校撤掉了并到小学来。”
李明川老师说,部分农村小学撤销后,一些村民子弟上学很不方便,校车接送也存在安全隐患。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岳刚德认为,在撤并政策实施以前,中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很少有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问题;撤并后,部分原来就近上学的中小学生要到离家一两公里远的学校去上学,有的甚至要经过五六公里的崎岖山:
“根据我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步行的话,有的学生要走二、三个小时,甚至有的还不止。这些孩子上学怎么办?我们解决的办法可能就是住宿,有的可能是通过校车接送。住宿也有一个问题,他和家庭、父母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等可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岳刚德教授认为,中国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不必采用全国统一标准和模式,而应根据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师资力量、路途距离等因素,规划学校规模:
“这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减少,原因并不完全是一样的,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是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现在很多地方只要你在哪个地方打工有一定的年限,就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根据父母打工的城市或者是地方就地入学。这样的话,就减少了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岳刚德教授说,中国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的一个思路是想通过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效率,但这个目标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流动教学达成:
“要想真正改进农村的教育,就必须要政府给农村的教育输血。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甚至在此时需要父母或者需要亲人在旁边,实际上他们已经过上一种寄宿式的独立的生活。我觉得这样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和健康应该说是比较担忧。”
岳刚德教授介绍说,流动教学,就是在具备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下,在一定距离内,一名教师每星期在两三个学校承担授课任务。这虽然给教师带来不便,却会给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带来方便。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