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教育局红头文件 要求教师“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

江苏邳州教育局最近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广大教师“注意形象,讲政治、将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南方都市报认为,这个红头文件与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直通中南海”平台的精神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南方都市报所说的极为鲜明的对比,看来是说 “直通中南海”平台的推出,是为了让广大网友“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是开辟反映问题的渠道,而江苏邳州教育局红头文件中的“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则显然带有噤声意味,是为了堵塞言路。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教授苏展表示,邳州教育局红头文件的用意在于维稳,但是他说,靠压制或愚民政策达不到维稳的目的:

“中国政府尤其在基层政府,现在各个地区都有一个维稳的什么委员会、维稳的办公室,中国现在大局又是维稳。维稳对于执政的、有权力的这些人来讲就是把所有可能不同的意见、可能他们认为出现、引起一些所谓动乱的问题制之于萌芽状态。所以说好多政府的机器和资源都用在去维稳上了。维稳是靠手段、靠压制,还是靠更好地去让公民参与?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现在不能再简单地用愚民政策,所以我想这对中国政府各个层次是一个大的挑战。”

苏展表示,“直通中南海”平台的开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让老百姓有一个舆论平台,是中国政府应该做和必须做的:

“开通‘直通中南海’的这个网络信息平台,最起码从方式上讲是一个进步。应该说这是中国政府应该做的,而且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实际上就是如果中国政府想让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经济这方面更上一层楼的话,现在不可能还是封闭社会舆论,不让公民参加。我觉得对于中国发展、对于中国本身利益,包括执政党利益来讲是应该做的;第二,应该承认其实中国政府也必须这么做,为什么呢?实际上改革开放这30年不管中国政府官方怎么讲这个问题,中国社会在多元化,首先表现在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利益。30年前大伙儿大部分人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多挣点钱过上好日子。那么,今天定义的过上好日子已经不是当年像买个彩电呐,稍微有点积蓄呀。现在大家追求自我,利益在多样化。这个时候如果中国政府不在这方面给正在要形成的公民社会一定的舆论权的话,我想中国政府会遇到大麻烦,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会遇到大麻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顺应潮流的一步。但这一步具体怎么操作,到底是一种形式、一种姿态、还是一种实质性的东西,这得观望。”

旅美学者谢选骏则对“直通中南海”平台的开通作了不同的解读。他认为,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通直通中南海的动机,是试图为取消上访作铺垫:

“这个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的意见给吸引过去,让你不要去上访,然后可能要取消上访。我觉得是为不准上访、禁止上访做一个铺垫。以后就不要上访了,不要到党政机关来上访,在留言板上写意见就行了。有留言板以后再去上访就成了非法活动。很多地方政府早就采取了这个方法了,就是弄个什么市长留言板什么的。但是许多老百姓反映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回复,更得不到解决,等于说了白说,就和贴在普通的网站上差不多,恐怕还不如。贴在普通网络上面的还可以公布,(而)这个(政府)留言板上就不一定被公布出来,内部就把它扣押了,跟寄信没有什么区别。以前也可以随便写信。(可以)写封信给北京中共中央胡锦涛收,或者是北京国务院温家宝收,没有禁止。文革时候都可以直接给毛泽东写信。问题是这些信能不能到毛泽东手里。所以,这是一个空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

谢选骏进一步表示,“直通中南海”平台不一定得到了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授权,其实际效用值得怀疑:

“《人民日报》和中国共产党的网站只是两个网站,它们没有出示授权证明。(如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授权它这么做,或者胡锦涛授权它这么做,或者温家宝授权它这么做,发一个通告出来。(而)现在根本没有授权证明,对新闻媒体这种网站中央可以不认账的。”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说,“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 既是一句旨在给公民言论自由设限的“禁言令”,也是一句语焉不详的废话。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