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世界银行4月7号就目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布最新评估报告。报告认为,受到出口大幅度减少、内需放缓等影响,2009年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4%,这与世界银行去年12月份作出的预测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近期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调低至6.5%。美联社援引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师尼赫鲁的话说,在中国官方巨额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年中见底。他强调,中国经济能否走向复苏,今后几个月的相关经济数据非常重要。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表示,依据经济数据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回暖趋势有所认同,但中国现存经济结构矛盾和体制性缺陷也不容忽视:
“目前,无论是从工业生产指数以及其他一些数据来看,在下半年回暖的经济现象,无论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还是国外的经济学家,基本上在这个方面都能达成共识。外来冲击可能充其量不会达到30%,70%以上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体制性缺陷所造成的一些恶化趋势。”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国际商务教授苏展认为,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打击是中国长期过度依赖出口所造成的:
“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连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现在出口大约都是1万5千多亿,这是一个大数字。其实,在危机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大量的依赖出口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正好08年经济危机出现以后,就把中国经济对国际依赖的脆弱性大大地暴露出来了。”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受到全球需求减少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与去年2月份同比下降超过25%。世界银行的报告也警告说,由于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出口,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复苏,仍取决于国际市场的状况。中国的《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日前在《成都商报》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反弹后可能又会降下来,这样的反复可能不止一次。以美国为首的外部经济环境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夏业良教授认为,要确保经济增长不能单靠政府投资,经济模式转变和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也是经济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个方面是经济增长模式要发生转变,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自身的创新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国企业目前仅仅是一种过去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所带来的这样一个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他正在逐渐丧失。我很担忧的恰恰是,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这样的一些内在的矛盾以及体制问题到现在,到一定时候会更加突出。”
加拿大的苏展教授强调,中国经济在改善其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必然会面对改变现有经济结构的挑战:
“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水平来讲,中国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中国多少年来牺牲了大量的民工,包括在城市里面产生了很大的贫富不均,要改善社会效益,必然就对中国经济的结构冲击很大,长期发展它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政府自己承认,每年用于治理污染可能要消耗大约相当于中国5%-6%的GDP。这里面就反映了一个问题。虽说尽管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转型问题不是简单地把市场放到国内的问题上,在什么样的效益基础上,效益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有经济专家认为,是否能更肯定地作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判断,还要看当前中国经济的积极趋势能不能在今后几个月持续下去,并进一步改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