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中国广播网”8月18日的报道说,本周二青海省宣布自9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后,今年全国已有27个省份确定了上调最低工资的政策。2008年11月,中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鉴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但是随着目前中国消费价格指数攀升和就业状况的恶化,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职工要求改善工资待遇的罢工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大部分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的举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理工大学的经济学者胡星斗教授表示: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应当的。目前,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的1/30左右。即使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一倍,我们的工资仍然只有欧美国家工资的1/10、1/20。”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个省份工资涨幅超过20%,而中西部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海南、四川、西藏等省份,增幅达到了30%以上。从最低工资的金额和调整频率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省市还是占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最低工资均在千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在报道中表示,即便工资增长20%,但由于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最后在实际数额上也不会很多。旅美中国学者程晓农也认为,工资的调整与目前中国GDP增幅没有直接的关系,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应首先考虑就业者当地消费价格指数和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最低工资标准考虑的是劳工阶层中收入最低的那个部分,收入能不能维持基本生存或者说维持温饱?而温饱与GDP增长多少其实没有关系。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应该提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所以,首先就是要看最低工资是否随时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自动调整。中国恰恰缺乏这个机制。”
中国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此前曾公开表示,现阶段国内劳资矛盾增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标志就是普通工人收入过低。有评论认为,各地政府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方面是在呼应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有关“让劳动者体面劳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连带出的巨大社会压力。中国学者程晓农就此表示:
“中国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港台资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盘剥工人的那种超低工资的标准和加时工作,实际上是变相地降低工资。那么,这种做法曾经长期以来受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即便是按照胡锦涛的说法‘以人为本’。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并不是政府的最高目标。最高目标应该是国民的生存和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
据中国媒体的报道,目前大范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人担心,这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从而降低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胡星斗教授则认为,在中国建立完善的工资调整机制恰恰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人的工资总额它占企业的总产值的比例只有3%。当然目前中国目前的低端产业它的利润率就很低,所以,这样就逼迫着一些低端产业它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工资的上涨有助于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更加合理化,形成一个消费型主导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投资主导的社会。”
这位经济学者进一步强调,目前部分省市上调最低工资的政策不但符合中国整体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可让广大产业工人真正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