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500强赚钱能力不强

0:00 / 0:00

中国官方“21世纪网”星期五报道,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表明,中国企业依然大而不强,不光国际品牌缺失,在赚钱水平上仅相当于美国企业的三分之一,就是与英国相比也明显落后。

“21世纪网”的文章说到两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的 “软实力”方面,中国500强企业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 只有国内某个部门或某个单位授予的所谓中国“驰名商标”,像在葡萄酒行业,有“完全可和波尔多媲美的产区”,却没有一个像法国那样世界级品牌的中国葡萄酒;二是中国500强企业早已大到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地步, 但却在盈利方面与自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似乎不相匹配,老大美国企业盈利一块钱,老二中国企业却只挣得三毛钱。

先来说说中国企业的挣钱能力。加拿大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徐滇庆教授表示,这要看如何分析, 如何看待企业盈利的问题:

“如果中国企业赚钱能力不强, 为什么中国外汇储备现在达到四万亿美元?国际上大量资金流向中国?国际贸易顺差连年居高不下?我们要是讲一个问题而简单地否定另外一个问题,讨论就不太客观了。中国企业还是蛮会赚钱的。 问题是中国企业赚的钱是从产业低端和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来。”

已经公布的2013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排名无一中国品牌。全球最大、在中国也设有分支机构的INTERBRAND 品牌咨询公司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年度报告》,也没有中国企业入围。不过,徐教授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在中国生产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产业也会逐渐升级换代,属于中国国际知名品牌也会逐渐出现。

说到品牌,曾在法国生活和学习多年的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国际商业教授苏展博士以葡萄酒为例表示,品牌的建立不仅仅搞几个新酒花点钱就一蹴而就的:

“建立品牌知名度是个长期的过程, 既要有量, 又要有质,又要有投入等因素综合促成。说到酒就要讲酒文化。中国酿酒做鞋和做其它好些商品,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差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文化, 换句话说,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粗线条,更多的是量, 更多是价格便宜。如何在商品的细节上让人感觉一件商品非常完美, 让商品代表着一种文化,给人一种身份, 给人一分享乐,这需要一种文化的沉淀,很难短期内达到。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现在还有短期行为的问题, 有社会制度的问题,有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问题。”

徐滇庆教授表示,中国企业将来要做出世界知名品牌,政府最好不要插手搞什么强强联合和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之类的东西,只要政府一插手,事情就变味了。现在, 中国企业还没有世界知名品牌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工业化发展了很多年, 长期的竞争不仅使它们形成不少世界500强那样的大公司, 而且还有不少很好的品牌效应。 相比,中国总共才有了30年的发展期, 而且还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手发展。因为中国发展首先要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手发展比较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迄今20多年平均有8%以上的经济发展就是因为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道路。 甘蔗没有两头甜。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你就的搞劳动密集型产业,你要搞什么优质品牌, 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一言以蔽之, 中国在经济发展赶超期间,没有名牌产品确实是正常的。”

苏展博士表示, 中国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已经不少,自己与自己比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级的国际企业比的确是大而不强,在效率和竞争上还有待提高,比如改革中国大型国企高管由领导和组织任命的做法,让市场选贤任能。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的水平和建立世界知名品牌的前景,苏教授表示谨慎地乐观:

“中国企业原来是小,现在变大是进步;由原来的弱发展到现在的不错是进步。从纵向发展的历史看,中国企业基本是很大的。中国头30年的经济发展,尽管缺陷很大,但结果不错; 未来30年,中国因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行, 因为现在的经济环境与当时的已经不同,已经变化。下一步中国需要的是创新, 需要的是是差异,需要的是效率, 原来相比是粗放, 是模仿, 是简单的生产,是世界的蓝领。”

中国“21世纪网”星期五的报道说,中国的大企业自主研发不强,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导致利润不高。例如,本来投入就不高的中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下滑,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如此说来,声称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将“代表”工作做好。

(记者:闻剑;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