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緊縮 遼寧丹東醫院欠薪五個月
近日遼寧接連傳出公立醫院以及核酸監測點拖欠工資的事件,使外界關注當地政府的財政狀況。有分析認爲,遼寧的財政危機是經濟結構失衡所導致。由於中國經濟在疫情下陷於困境,中央政府恐怕也愛莫能助。
因爲拖欠工資成爲焦點的丹東市振安區醫院成立超過60年。據職工反映,院方今年至今只發了1月和2月的薪水,之後已連續5個月沒發工資,還欠了20多年的養老保險、取暖費,也從未繳納過公積金。
振安區衛健局表示,疫情期間醫院的門診收入大幅降低,影響醫護人員的收入。院方正爭取短期內把問題解決。
本月初,葫蘆島市衛健委承認,2020年以來,由於疫情期間防護物資費用大幅增加、醫療收入減少,公立醫院債務有不斷攀升的趨勢。由於財政形勢緊張,維持正常運轉都非常困難,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也難以落實。
分析:中國地方財政緊縮導致公立醫院欠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接受新加坡媒體採訪時表示,振安區醫院的案例是中國整體地方財政緊縮的縮影;公立醫院屬於中國的事業編制單位,由地方財政支持,公院欠薪反映地方財政普遍出現困難。陸曦認爲,稍微放鬆防疫政策有助於充分利用地方上閒置的醫療資源,緩解地方醫院的財務問題。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對於有關建議則有所保留。
邱達生說:“新加坡比較小。它有本錢跟病毒共存。中國目前大概沒有足夠的設施來跟病毒共存。中國大陸的疫苗覆蓋率雖然在國際上算是還不錯。問題是現在針對新型變種病毒的國產疫苗是否有足夠效力,還是一個問號。”
另一遼寧城市瀋陽上週也傳出有采樣員被拖欠工資,導致市內多個核酸監測點停止營運。中國一名要求匿名的經濟學者表示,中國“大鍋飯”的運作模式不利於公立醫院創新和實現高效服務,這種情況在東北三省尤爲明顯。
經濟學者說:“它們政府的財力嚴重不足。政府財政危機的深度廣度比其他省更爲厲害。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速都在放緩。從2020年之後也出現了新冠疫情。習近平還不斷強調‘清零、清零’。恢復地方政府財力的有效的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也嚴重不足。各個地方政府得到中央政府反哺的資金其實非常少。”
他說,基於歷史因素,遼寧要走出經濟困境難度極大。
經濟學者說:“遼寧還有東北的幾個省都存在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產業類型非常畸形發展的情況。重工業比重佔比過大。經濟轉型的難度,調轉經濟發展方向模式的速度將會極其緩慢。”
這位匿名學者表示,疫情下中國經濟形勢嚴峻,在醫院欠薪這類問題上,不能期望中央政府會向地方伸出援手。
經濟學者說:“胡溫時期的中國中央政府經濟增長幅度達到兩位數,能保證對地方政府的反哺以及支撐地方政府的財力。隨着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自身統籌各方面結構所需要的力量非常大。中國政府主要靠稅收來支撐財政。中國中央政府很難再實現過去對地方政府強大的支撐。”
《彭博》本月初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財政部考慮允許地方政府在今年下半年,發行1.5萬億元人民幣專項債券,主要用於支付基礎設施的開支,以刺激經濟增長。這次地方專項債發行是把明年部分限額提前,力求早實施早受惠,實現財政政策的跨周調解作用。
記者:高鋒 責編:許書婷 嘉遠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