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基建救经济 地方专项债配额或创纪录
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明显增大。据了解,中国将以破纪录的地方专项债配额支持基建,并扩大财政赤字。有学者对基建拉动中国经济的前景存疑,担心会加深潜在金融危机。
中国自2015年全面开放地方专项债发行以来,2020年达到3.75万亿元人民币的高峰,但过去两年略有下降。
彭博社报道,中国中央政府考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定在不高于3.8万亿元人民币水平的破纪录规模,继续以地方债发行支持基建。报道指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将审批专项债发行额度和赤字率,但方案仍有变数。
财新网则报道,根据中国18个省市披露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地方债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增专项债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浙江、江苏及山东等经济大省发行规模较大。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金融学者司令表示,去年中国大部分时间仍然被“动态清零”的阴影笼罩,税收为财政收入所作贡献杯水车薪,导致中国更依赖发债来弥补财政亏空。
司令:“这如果成为一个政府用来扩大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政府的支出占到整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大的话,意味着经济的自由度,特别是市场经济程度,事实上是不够健康。而且中国过度发行地方债务,短期来说看似是给地方政府创造一些收入,但是远期来讲,这个债将来总有一天是要还的。接下来中国政府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到期的时候就要把这个钱兑付给国债的持有人。”
他说,即使地方专项债能带动经济和就业也不会立竿见影。
司令:“现在中国政府‘远水不解近渴’。这样的搞基建只会劳民伤财,变成形象工程。表面上看,中国掀起一波基建热潮,但实际上这个资金来源背后产生的一系列债务陷阱,恐怕才是最值得忧虑的事情。这个钱将来该怎么还?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能否产生相应的收益,以至于能够把巨大的财政亏空给补上。现在都是不确定的。”
彭博社:中国实际财政赤字远高于官方数字
根据彭博社报道,中国也将考虑把财政赤字目标定在3%左右,高于去年的2.8%。
综合多家外国传媒与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去年全年的财政支出达到24万亿人民币,仅仅防疫开支就占了总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即近八万亿人民币。 这个防疫开支与彭博统计去年首11个月,中国的财政赤字达到7.75万亿人民币相近。彭博也统计出过去三年财赤占中国GDP比重已达到6-9%,去年财赤率更重新迫近9%的新高水平,远高于政府目标的3%。
金融学者司令表示,中国当局乃至彭博社只是以狭义,也就是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的开支来推算中国的财赤。
司令说:“如果从广义上来讲,他不仅仅包括直接阻止病毒传播以及检测病毒实际感染人数的资金数量,更重要的还包括,因为动态清零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后果。这一些对于中国的财政赤字是很大的影响,也恰恰是中国不去采用广义统计口径的原因。”
他估算,中国政府财政赤字或许已超过10万亿人民币,早已超越警戒线。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赖荣伟认为,推动基建稳经济这一招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赖荣伟说:“中国经济的第一大问题是疫情。它的疫情还在发酵,在扩大之中。在疫情恐慌和疫情人口增加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肯定会受限。大家甚至不敢出门。中国人民要能够消费,内需市场才会起来。我们观察的另一指标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未来预期收入会锐减的情况下,大家是否还会买房地产呢?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赖荣伟说,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根本不足以掩盖地方财政赤字高居不下等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
记者:高锋 责编:陈美华 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