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要賣更多資產 以債養債行不通了?
週二晚間,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恆大發布公告說,他們正就出售公司旗下部分資產與多家第三方投資者進行“接觸”,並呼籲股東和投資者在買賣恆大股票時“審慎行事”。恆大債務危機早已不是祕密,那麼公司此舉又有何用意呢?
總部設在廣州和深圳的恆大集團發佈的公告指出,公司正在接觸幾家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探討出售公司旗下部分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出售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恆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部分權益,但同時強調,他們尚未確定或訂立任何具體計劃或正式協議。同日,恆大汽車也發佈了類似公告,並呼籲股東和投資者審慎買賣公司證券。
官媒新華社主辦的《中國證券報》當晚引述接近恆大的知情人士說,這些“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包括國企和民企,參與方正在談交易價格,入股事宜可能很快就會落地。
股價跳漲
由於恆大的流動性問題近期越來越明顯,其股價和債券價格今年一直“跌跌不休”。但在公佈上述消息後,在香港上市的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週三雙雙跳漲。
不過,恆大並未透露他們計劃出售多少資產。中國恆大擁有恆大汽車四分之三的股份和恆大物業六成的股份,而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目前的市值分別約爲1280億港元和695億港元。
第一時間注意到這份公告的深圳財經評論人士鄒濤認爲,這再次印證了恆大資金鍊已經難以爲繼。
“它的資金鍊已經很難維持這些產業的運轉了,包括汽車產業和房地產業。那麼它必須要變賣一部分股權,或者引進一些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
回顧恆大近年來的運營狀況,外界不難看出它的資金鍊確實很脆弱。六月底,恆大表示公司的各種有息債務約爲5700多億元人民幣,而恆大去年的營業額僅略高於5000億元。上個月,湖南省邵陽市政府曾短暫叫停恆大預售未完工的住宅,指出這家公司存在賬外收存和使用、挪用預售資金的行爲。幾乎在同一時間,江蘇省的一家法院應廣發銀行請求,凍結了恆大子公司1.32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不過這場糾紛很快得到解決。
經濟縮影
有業內人士估計,恆大欠下的債務已經超過1.8萬億元。但這家公司曾在六月發佈聲明說,目前恆大生產經營一切正常,成立25年來,從未出現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歸還的情況。
很大程度上,工人出身的許家印在1996年創辦的中國恆大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在公司快速發展時期,恆大曾是國內最大的開發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把錢投向房地產業,愈加自信的恆大開始涉足其他行業,包括旅遊、瓶裝水、電動汽車等等。但北京當局近年來開始收緊房地產政策,這讓四處舉債的恆大突然顯得不堪一擊。
一年前,中國政府提出了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分別是剔除預售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房企踩中的紅線越多,其負債規模就必須越小,這對於當時同時踩中了三條紅線的恆大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
現居美國的中國經濟社會學者何清漣表示,恆大近年來的困境與國內經濟的大轉型有關。
“(當局認爲)金融業出現很多問題,就是因爲‘脫實向虛’,對虛擬經濟投入了很多,包括房地產業。那麼(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和這兩年的動向都表明政府要抓實體經濟、發展製造業。”
轉型賭注
說到轉型,恆大並非後知後覺。兩年前,恆大進軍新能源車市場,並迅速斥巨資對技術、資質、人才等汽車上下游產業鏈進行佈局,獲得了多個領域的核心技術。恆大表示,他們將研發14款新能源車型,並在今年底到明年初之間實現批量投產,2025年產銷達到100萬輛。
但問題是,恆大並沒有電動汽車的工業和技術背景,卻希望在2025年之前超越特斯拉等公司,成爲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就在今年四月,恆大汽車的市值曾一度飆升至800多億美元,甚至超過了福特和通用等多家老牌汽車廠商,但由於其母公司的資金鍊風險逐漸暴露,它的市值在過去幾個月裏縮水近八成。
本週一,恆大汽車發佈盈利預警,預計今年上半年淨虧損約48億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財經人士鄒濤判斷,恆大鋪的攤子實在太大,只有掌握了大量資源的國企才能接盤。
“恆大將來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由一些當地國企聯合組成一個財團來收購它的一些股權,或對它的一些企業進行戰略重組。”
上週,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將恆大及兩家子公司的評級從B-下調至CCC,指出這家集團流動性狀況被侵蝕的速度和程度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家傲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