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才噤声“中国标准2035”又来了


2018.10.30 16:35 ET
1 福建晋华公司。(Public Domain)

前几个月,由于担心西方国家采取更猛烈的反制措施,中国政府压低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宣传调门。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中国试图引导全球高新产业的计划就此罢休。“中国标准2035”战略已经悄然问世。

今年3月,中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中国工程院举行了“中国标准2035”项目的启动会。和此前中国媒体和企业大力宣扬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比起来,“中国标准2035”似乎少了那么一点气势、多了那么一份遥远。除了官方的一些味如嚼蜡的项目公告之外,中国媒体此前对它鲜有深度报道。

台湾财经期刊《天下杂志》上周的一篇报道聚焦了“中国标准2035”,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文章着眼于9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分析了这项战略的发展动向。

在有超过2000家参展厂商的会场中,很多企业都在讨论自主研发和技术规格。报道还引述了参展台湾工业电脑厂商研华的一位地区高管说,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和通信业中都想制造自有规格的国产晶片,而美中贸易战也让中企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们都在加快研发脚步。

半年前,美国政府制裁中兴通讯,禁止美国厂商对中兴销售产品,此后中兴一度陷入生产停摆状态,这更使得中国企业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技术标准是发明创新和商业化之间的纽带,一个国家如果能把它的技术标准推广到全球,就能从这些产业中获取诱人的市场红利,还能体现它深厚的硬实力。有舆论认为,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很可能会为中国未来的技术输出提供重要渠道。

美国德州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叶耀元认为,“中国标准2035”是“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性延伸。如果说后者的目标是打造出能够支撑中国自主高新产业链的市场的话,那么“中国标准2035”就是为了向全球推销中国的科技成果。

“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撑,我们基本上无法做到产品创新,因为我们必须要卖给其他国家。但其它国家现在都跟欧美国家的厂商做购买,那我要打进这个市场,其实相对来说很困难。所以我必须要培植国内厂商,这需要通过国内市场去支撑这个生产链。等到生产链成熟之后,我们再来做外销。”

尽管中国对于制定自身行业标准的意愿非常强烈,但这离不开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

《华尔街日报》周二报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有中国军方背景的科学家正在拓展与美国顶尖高校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但他们有时会掩盖自己的官方背景。报道说,这些军方科学家出国研究的领域包括量子物理、密码学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而它们也是美中竞争渐趋胶着的领域。

此前,媒体曾报道过多位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在留美期间窃取了美国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其后将它们转送回国的例子。

叶耀元指出,如此偷鸡摸狗的行为无疑会持续下去。“中国标准2035”看似是中国独立开创行业新秩序的一次大胆尝试,它的背后一定离不开投机取巧之举。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你要先把对方的技术偷回来,然后以对方的技术为标准再去向上开发,再发展出一条不同的路线嘛。”

近日,媒体还报道了另一个关于中国窃取外国高新技术的消息。美国商务部周一表示,它会阻止一家中国国有科技公司购买美国原件,因为它参与了可能侵犯美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存在“重大风险”。

这家名为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中企是一家半导体制造商。去年,美国爱达荷州计算机存储公司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曾指控晋华窃取它的知识产权。今年7月,美光却反被晋华和它的台湾合作伙伴指责侵犯了中企专利,还被禁止在中国销售部分产品。美国禁售令下达后,中国一家行业性杂志甚至把晋华称作“又一个中兴”。

去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的战略目标包括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看上去和“中国标准2035”战略目标是吻合的。

现居加拿大的中国问题评论人士文昭表示,“中国标准2035”延续了政府牵头指定的产业计划,这和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希冀背道而驰,而且这样的战略存在显著弊端。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有一个很明显的思维局限。它会选择现在看起来比较有希望的、有可能带来效益的一些项目。所以政府投入产业政策会造成未来的产能过剩,这是非常容易出现的局面。”

据现有项目公告显示,“中国标准2035”项目组成员由中国工程院领导、中国国家标准委高管、中国高校和知名研究院带头人等政府和学术机构人士组成。

记者:家傲  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