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造假”納入中共黨紀處分條例 被批“此地無銀三百兩”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週公佈2023年經濟成長率爲5.2%,引起國際社會高度質疑數據的真實性。此後沒幾天,統計局在22日宣佈,“統計造假”被納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簡稱條例) 。有分析認爲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中國國家統計局以問答方式,羅列中共中央多項法規,包括《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等中共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稱“爲防治統計造假、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地無銀三百兩,中國在總體經濟數據造假是很普遍的現象。”臺灣的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接受本臺訪問時指出,以中國公佈2023 GDP 年成長率5.2%爲例,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認爲有誇大嫌疑,實際數字約1.5%;財經研究公司TS Lombard得出的成長數字是3.6%。他說,中國有慣性,好的年度要造假,讓數字沒那麼好;壞的時候也要造假,讓數字沒那麼差。
“因爲中國的KPI是由上而下,不像國外是由下而上計算,本來就有這樣的矛盾。當黨設定年經濟增長目標爲5%左右,(底下的部門)不可能做到5%以下,他們會去湊數,”陳松興補充說。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對本臺表示,中經院根據2023年固定投資、社消零售、房屋銷售、貨物與服務貿易等支出與GDP差額計算,中國的GDP灌水逼近1成。“我們以投資、消費、進出口估算,與它的GDP有出入,5.2%扣掉0.52%左右,約4.6%上下。”
“統計造假”違紀行爲現形
中國統計局在問答中指出,《條例》將“統計造假”違紀行爲劃分爲兩類,一是進行統計造假,二是對統計造假失察。
前者包括自行修改或要求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僞造、竄改統計資料,甚至對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爲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非法干預統計調查對象提供統計資料等。
至於“統計造假失察”表現有,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大面積發生或者連續發生統計造假、弄虛作假,還有數據嚴重失實,應當發現而未發現或不予糾正等。
“中國國務院之前有過一份文件,如果GDP成長率沒有到5%,就會有社會事件。所以對內把牆高築,不讓民衆翻牆,政府說了算!這個5.2%變得沒有意義,只是爲了5.2%而 5.2%!” 陳松興表示,中國在經濟數據造假,粉飾問題已經解決,不需要做結構性改革。日前,中共中央金融會議將金融機構歸黨的指揮,中國國務院近日也將貨幣政策的主導權歸黨中央,中國的作法是拒絕面對現實。
陳松興:“主要是因爲它的政權保衛戰,如果中國經濟很差,中共執政的正當性就會受到質疑,連帶地習近平繼續掌權的適當性也會受到質疑。所以一切是在保衛黨、保衛習近平。”
中國地方官員“數據造假”層出不窮
去年10月,中國山東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孫述濤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孫述濤被通報的衆多違法行爲中,包括“搞經濟數據造假”。
據界面新聞整理,2023年9月19日,青海省西寧市委原副書記、市長孔令棟被雙開,存在的問題也包括“不正確履行職責,脫離實際制定並強行要求完成經濟指標任務,致使統計數據造假,造成不良影響。”
再早之前,雲南省昆明市政協原黨組成員羅建賓、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張敬華、山西省發改委主任李晉平等落馬官員也曾被通報存在“數據造假”行爲。
王國臣分析,中國不希望地方灌水,因爲中央將無法掌握地方的真實數字,但這並不代表中央不會去做數據。“作弊”最明目張膽是直接改數字,其他例如不良資產或不良貸款,到了金融檢查稽覈時,從其他地方搬存款或貸款,將不良資產率或資本充足率補齊。此外,在李克強時代最有名的“發電量”觀察指標,今年的發電量與貨運發送量背離,發電量往上揚,但貨運量卻往下跌。這代表發電量爲達考覈目標,有被要求人爲地衝上來。
王國臣:“他們會透過其他的真的方式,把數據給墊高,真的不行的情況下才是作弊。而作弊是由中央來做,而不是由地方來做。地方不可以欺騙中央,而中央可以欺騙老百姓。”
地方政府數據灌水 債務失控
爲了控制不斷增長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路透社日前披露,中國國務院已經向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發佈指令,針對12個債務狀況嚴重的省份,要求推遲或停止某些國家資助的基礎建設項目。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高達13萬億美元,對中國金融穩定構成風險。2022年,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佔GDP比例達到76%,較2019年的62%有所增加,遠高於中央政府的21%。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申鏵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