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式計劃經濟 新舊"供銷社"有何不同?
中國各地供銷社"死灰復燃"的消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老一輩的普通百姓對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供銷系統仍充滿負面印象。 在所謂"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口號背後,當局重振供銷社的真實意圖何在?
- 習近平復制毛式計劃經濟?學者:與美國差距拉大
- 中國擬廣建食堂 便民或另有圖謀?
- 二十大後各地供銷社快速崛起 北京總社高標準招聘公務員
- 計劃經濟回來了?湖北重建一千三百個供銷社
- 中國欲打造農村“三位一體” 計劃經濟回潮?
新舊“供銷社” 誰唱讚歌誰擔憂?
供銷社重出江湖的話題,近期引發熱烈討論。北京自媒體人“唐伯唬”在最新的一段視頻中,介紹了位於北京三環外的華嚴北里社區的一家供銷社。
“ 現在印入我門眼簾這個新時代的供銷社是什麼樣的呢?其實跟普通超市沒有太大的區別,不同的是貨架上的商品比以前豐富了很多,而且都是帶包裝的了呢!”自稱八零後的“唐伯唬”在供銷社裏採購了一番。鏡頭前,他堅定地說道,“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講,我覺得特別是一個好的事。首先在民生供應這個領域,由國家出手干預,這是比較保險與靠譜的,還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發展。”
比起“唐伯唬”對供銷社的深信不疑,在北京郊區長大的經濟學者、六零後的李恆青則有着不同的印象:“我就記得,供銷社有一個房子,但裏頭不是誰都能買,油要油票、買米要糧票、肉需要肉票,很多東西都需要票券的。那是大家最不願意生活的一種狀態。”
1950年7月,中國國家級的供銷合作社初步成立,四年後正式更名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ACFSMC),由國務院主管,並建立了全國性的銷售網絡。
在老一輩的中國百姓記憶裏,供銷社除了與物資匱乏、生活必需品受控制的計劃經濟苦日子相連結,還有事業單位裏各種腐敗、趾高氣昂的弊病。
“它的產品單一、服務態度普遍不好,就是國營企業的那種態度。”李恆青向本臺回憶道,“ 包括賣肉,我現在還有印象,你在供銷社肉店裏要哪塊肉,他偏偏不給你,要留給關係戶什麼的,或者留給領導……。就是國有企業的那些弊端,在那邊是完全都能夠體現出來的。”
重振供銷社 目的何在?
供銷社的制度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漸漸沒落,但官媒中新社引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的觀察,近年來,多地恢復重建基層供銷合作社,正是響應中共中央的政策要求。
除了湖北省日前宣佈,該省已恢復1373個供銷社外,寧夏鄉鎮供銷合作社覆蓋率也由2017年的56%提升至目前的92.7%。2021年,重慶市農村綜合服務社也已增至6120個。中國官媒引述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指出,全國供銷社系統現有3.1萬家,擁有網點近40萬個。此外,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近期還開始招聘公務員。
按中國官方的說法,重振供銷社是爲了振興現代農業,幫助基層農戶以更加合理的價格採購農資,確保農產品銷售,同時解決廣大農戶的信貸需求。
在美國的中國經濟學者夏業良教授則認爲,這其實是由政府擔任農民與市場間的中間者,取代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批發商或零售商。
“有人說,中間環節多了,不是讓消費者喫虧嗎?其實不對。正是有了中間環節,大家競爭激烈,才使得利潤攤薄,最終消費者得到的東西很多。”夏業良說,“爲什麼在超市買東西便宜,就是因爲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菜都洗乾淨了、包裝好了,價格不高。這是經過市場競爭市場經濟的結果。”
夏業良擔憂,中國重返供銷社系統反而是加大對底層農民的剝削:“由它(供銷社系統)來定價,來決定產品是一級品、還是二級品,訂好了農民再有委屈也講不過,因爲說國家訂的。最後只好可能以三級品的價格賣出一級品。這中間的差價利潤很大,甚至還有一些供銷社的工作人員可以中飽私囊,用國家政策嚇唬別人,把這些特別好的商品留下來,用很低的價格自己享用,或當賄賂品送給當地官員,農民是很委屈的。”
習式計劃經濟時代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供銷合作社全系統在2021年的銷售總額創歷史新高,達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
“供銷社對政府來說是一舉數得,既解決了商品集散,又解決就業問題,政府還可以增加稅收。”李恆青說,“但這裏差了一點,它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人性。”
即使中國的官方宣傳否認供銷社與計劃經濟的關聯性,但不少學者都把供銷社的死灰復燃視爲是習近平走回計劃經濟道路的跡象之一。
“ 不但是走回計劃經濟,更想控制中國人。”夏業良說,“控制一個國家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經濟上掐斷命脈,讓他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政府生存。”
他擔憂,供銷系統擴大以後,若伴隨更嚴格的戶口制度以及電子貨幣,中國政府更將加大對百姓的管控。
記者: 唐家婕 責編: 何平 網編: 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