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據暴露經濟復甦乏力 救市還能走老路嗎?
中國政府近日公佈一連串經濟數據,雖然官方口風仍是穩中向好,但樓市疲軟、消費乏力,凸顯經濟下滑的趨勢明顯。面對經濟動力不足,北京也正計劃出臺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是,老辦法能奏效嗎?
美國《華爾街日報》本週四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正計劃出臺十多項重大措施以重振國內萎靡不振的經濟,包括可能投入數十億美元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取消小城市第二套住房限購規定,以及發行約一萬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來幫助地方政府減輕債務負擔。
最新經濟數據暴露中國經濟復甦逐漸結束
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15日發佈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5月的幾項重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但增速略有回落,而官方對經濟復甦的預期也推遲到了年底。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輝在當天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到了三、四季度,隨着基數提升,經濟運行會回到常態化增長水平,經濟實現全年預期發展目標仍有很多有力支撐。付凌輝還表示,中國消費恢復向好,且今年就業形勢總體改善。
然而,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再破記錄,達到20.8%。
美國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在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中國計劃推出的措施仍是通過刺激信貸提振經濟,但在中國供需關係失衡時,這些舉措能否奏效則令人質疑。他認爲,中國內、外需不足引起的信心萎靡,歸根結底就是政治問題:“比如現在要求提振信心,爲什麼提振不了?現在沒信心是因爲,中國是人治社會而不是法治社會。”
李恆青分析說,中國政府後續動作還會聚焦於提振信心而不是真正解決經濟面對的問題,這隻能爭取到喘息的有限空間。
本週四,中國央行下調了關鍵政策利率,這也是自去年八月以來的首次下調。上述官方數據還顯示,5月份,中國70多個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整體漲幅回落,二手住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顯然,作爲中國經濟重要依託的房地產業,因民衆購房需求不足正面臨整體市場壓力。
專家: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作用不大
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期間,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爲穩定經濟,就曾推出救市十項措施。該措施因截至2010年底預計耗資四萬億元人民幣,外界將其解讀爲“四萬億計劃”。而與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多重困境相比,溫家寶的救市目標相對單一,僅以側重於保障性住房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爲主。
而面對經濟衰退的危險,中國政府此次是否會採取同樣的辦法呢?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告訴本臺,在此前的金融危機期間,尚有外國資本願意投資中國房地產以穩定經濟,但隨着習近平一再加強個人統治,資本紛紛外逃,這一辦法並非以往那麼有效也是意料之中。
“鐵路、公路這些基建使用大量機械,現在基礎建設其實吸納不了太多的人(就業)。”他說,房地產行業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但由於中國房產供大於求,目前也無法再釋放更多的產能。
謝田教授還指出,近期中國政府通過操縱人民幣貶值來刺激經濟的傳統增長動力——出口,但這會招致國際貿易伙伴的不滿,也會大大增加中國進口醫療設備、原油的成本,這種貨幣政策並不具有長久實施的可能性。
外界注意到,與溫家寶時期面對的經濟危機不同,中國當前的挑戰還包括與美國關係惡化,美國對華實施芯片禁令,甚至跨國製造商也在考慮將中國移出國際供應鏈, 以應對美中脫鉤的風險。
李恆青分析說,其實中方對與美國脫鉤有着同樣的擔憂。他認爲,在北京計劃推出的刺激措施中,很大可能會將所謂的芯片自力更生作爲扶持重點,而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也會被着重關注。
記者:經緯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