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在尼加拉瓜的豪赌:运河之争(二)

0:00 / 0:00

尼加拉瓜,这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中美洲小国最近却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其原因就是一个刚成立的香港公司要投资500亿美元在尼加拉瓜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而800多公里以外的邻国巴拿马已经有一条运营了一百年而正在扩建的跨洋运河。尼加拉瓜运河项目在其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很多的质疑、担忧、怀疑甚至抗议,但也给不少当地人带来了改变贫困现状的希望。本台记者申铧和克里斯•毕林前往尼加拉瓜和巴拿马实地采访,了解到这一项目背后存在的巨大争议。在节目的第一部分,谈到争议之一,也就是运河沿线土地的征收;在第二部分,将探讨争议之二:运河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家担心的焦点:尼加拉瓜湖*

尼加拉瓜地处赤道附近,自然资源丰富。有近半的国土被热带森林覆盖,处处鸟语花香。也许正因为经济不够发达,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少。坐在酒店室外餐厅里就能看到在树上戏耍的野猴。但是规划中的尼加拉瓜大运河是不是会对这未开发的自然和谐带来破坏呢?很多科学家的答案是肯定的。

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周围地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来源。计划中的大运河将从湖中穿过,长达65公里。运河可能对湖水质量的破坏是科学家们最大的担心。尼加拉瓜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教授乔治-胡耶泰-佩拉兹说:“这个湖比较浅,他们要挖出一条河道。我们对湖底沉淀物真的不了解,有些沉淀物可能有毒。”

就像胡耶泰所说,尼加拉瓜湖虽然面积有8千多平方公里,但是比较浅,平均深度为9到12米。尼加拉瓜运河按设计是要通过世界上最大的、最高达40万吨的超大型货轮,其设计水深是27.6米,所以需要在湖底挖出一百多万吨的沉淀物。

胡耶泰接着说: “在湖底挖掘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氧气,就会造成湖水缺氧。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挖掘和运营过程中,会使很多湖底沉淀物漂浮起来,使水中的能见度降低。你能想像鱼在水中看不见、找不到食物的情景吗?所以很多科学家预言运河修成后,尼加拉瓜湖就会失去生命,成为死湖。”

*尼加拉瓜湖和巴拿马运河的加通湖没有可比性*

不过,尼加拉瓜跨洋运河委员会会长曼纽尔-克罗奈尔-考兹却认为,这一担心没有必要。他将尼加拉瓜湖和巴拿马运河的加通湖做比较。

“尼加拉瓜湖的面积是巴拿马加通湖面积的20倍。巴拿马运河建成运营已经100年了,一百五十多万艘船只穿过了运河,而至今巴拿马人还在饮用加通湖中的水。所以运河对尼加拉瓜湖的威胁并不很大。”

加通湖是100多年前建造巴拿马运河时修建的一个人工湖,主要作用是在旱季时向运河船闸保证供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只也都要穿过加通湖。

美国德州莱斯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和教授佩德罗-阿尔瓦拉兹不认为尼加拉瓜湖和加通湖有可比性。

“加通湖是个人工湖,湖底沉淀物完全不同。尼加拉瓜湖处于火山区,湖底沉淀物很容易漂浮起来。另外,尼加拉瓜湖很浅,湖水的流动很容易移动沉淀物并将挖开的运河河道填满,所以运河挖好后,还要经常进行疏浚。巴拿马运河的加通湖却不需要这样。”

*火山和地震隐患*

阿尔瓦拉兹提到的火山就在运河线路以北不远处的尼加拉瓜湖中的奥美泰佩岛上。岛上有两座火山,其中一座火山还是活火山,名叫康赛普西翁火山。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它喷发了至少20次。最近的一次就在今年5月初。

尼加拉瓜是有名的“湖泊和火山之国”。全国国土面积大约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安徽省大小,总共有活火山、死火山近20座。

另外,尼加拉瓜还多地震。1972年首都马那瓜的地震几乎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修复。

100多年前,当美国在选址修建跨洋大运河时,先选择了尼加拉瓜,但是由于火山和地震隐患,最终放弃,改选在巴拿马。

另外,运河经过尼加拉瓜湖除了湖中沉淀物的危害以及火山隐患之外,每年旱季,湖水水位要降低两米甚至更多。从何处找来别的水源进行弥补是一个问题。

所以,阿尔瓦拉兹认为在投巨资修建运河之前还有很多的调查研究要做。

“我们还需要仔细进行很多基本面的研究和环境可行性研究,包括地质构造、地震断层、湖底沉淀物的构成、考虑进气候变暖因素的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还没有进行。”

*切断中美洲生物走廊*

阿尔瓦拉兹告诉我,他的第二个最大的担心是运河会切断中美洲生物走廊,使得基因的自然流动受到影响。中美洲生物走廊是世界上颇为重要的一个生物走廊,每年有大量动物经此南北迁徙,其中包括17种濒危动物,像美洲豹等。

*运河的环境评估受到压力*

对于尼加拉瓜运河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承建大运河的香港尼加拉瓜运河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也就是HKND也没有等闲视之。他们聘请了总部在英国的知名咨询公司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简称ERM)做了尼加拉瓜运河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评估进行了不到两年。他们定于今年6月向HKND以及尼加拉瓜政府正式递交评估报告。

但是,身为尼加拉瓜裔的阿尔瓦拉兹告诉我,今年3月,他出席了ERM在佛罗里达举行的有关尼加拉瓜运河评估结果的说明会。与会的都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唯独没有尼加拉瓜的学者,他是唯一一个与尼加拉瓜有点关系的与会者。他说会上各国科学家对ERM的结果感到很不满意。

“他们很不幸地面临尼加拉瓜政府以及他们的客户HKND的压力要尽快写出报告。而他们在会上提出的评估结果很不全面,一些应该做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时间去做。”

阿尔瓦拉兹说,ERM竟然没有对尼加拉瓜湖底进行勘探测量,也没有研究挖掘有可能造成的湖水缺氧的情况。

*全球科学家联署,呼吁独立评估和公开讨论*

在尼加拉瓜的一些科学家,包括阿尔瓦拉兹,对尼加拉瓜政府和HKND就运河对环境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没有进行严格认真的评估感到担忧,他们在去年12月底运河辅助工程动工后不久,以国际湖泊学会的名义发起了公开信联署,呼吁尼加拉瓜政府和HKND在进行了全面的环境评估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公开讨论后再决定是否修建运河。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就有尼加拉瓜国内和世界各国700多名科学家签名。

发起人之一、尼加拉瓜科学院副院长乔治-胡耶泰-佩拉兹说,在公开信中他们希望尼加拉瓜政府就运河的环境影响进行独立的评估。

"你不应该让中国公司去进行评估,会有利益冲突,他们当然希望所有的评估都没有问题。”

我向尼加拉瓜运河管理委员会会长克罗奈尔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之外。

“评估工作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最基本、范围最广的评估,大概需要6亿美元;第二个层级需要7千万美元;第三个层级是对具体关注点的评估,需要1千6百万。尼加拉瓜政府拿不出这些钱。所以我们就决定信任中国人,知道他们不会做有损于他们声誉的事情。”

不过,有人担心,HKND没有义务将环境评估报告公之于世,或者不会将全部报告公开,也不会允许公众进行讨论,这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ERM负责运河环境评估项目的负责人戴维-布拉哈回答我的书面问题时表示,他们衷心希望这个报告会公开,以遵守优良的国际惯例。

我向HKND提出了采访的请求,但是遭到他们婉转的拒绝。

尽管会有对环境的破坏,运河线路附近的纳豪阿土著人社区领导人法哈多的态度却很积极。

“我们并不否认进步总会带来不利的因素。但是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会有工作机会。人们需要工作。”

围绕尼加拉瓜跨洋运河的争议还不仅仅限于环境。运河的反对派认为,世界货运市场的增长不至于需要在中美洲建第二条运河。中国公司此举的目的是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那么这一说法有没有道理?中国政府到底有没有在背后支持运河项目呢?我们将在下一集报道中做出探讨。

(撰稿:申铧、克里斯•毕林 策划:周允庭 责编: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