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低迷 中國前央行行長呼籲加大調控政策
在結束3年的新冠清零封控後,中國今年的經濟表現未如預期般快速復甦,反而持續下滑,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易綱發文點評中國如今的經濟問題,他也建議北京當局需要加大政策調控才能帶動復甦。
本週二,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易綱於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文章中談到中國的經濟仍處於疫情後的復甦階段,因此民衆要有耐心及信心。但是,中國今年第二季度以來經濟恢復的速度放緩,不僅製造業量能收縮,國內生產動力和市場信心也偏弱,因此易綱建議當局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以有效帶動內需。
文章中,易綱明確的點出了中國經濟如今面臨的問題,他認爲,現今中國人民普遍出現減少消費、提早還貸的狀況,這顯示大衆預期降薪和緊縮的心理,因此開始增加儲蓄、減少負債。而房地產風險尚未出清、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導致基礎建設投資降低、以及民衆就業等諸多經濟困定都尚待中國政府處理。
針對前述經濟問題,易綱建議北京當局應該“因城施策”,透過租房貸款優惠以及適當補助地方政府,改善住房需求、擴大地方政府的房產收購量,同時,也應該藉由戶籍改革推動都市化,將農民工帶入城鎮,由於城市新住民會有較高消費意願,便能擴大內需。最後,易綱也認爲應該調高夏日峯值電費,以解決中國夏季用電緊張的問題。
學者:中國官員缺乏有效經濟調控手段
儘管易綱呼籲政府應加大經濟調控力度,不過,外解普遍不看好中國政府有辦法在今年會推出更強勁的宏觀經濟政策,對此,經濟學者又是怎麼看的呢?美國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在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儘管中國政府已經感受到經濟下行所引發的民怨,因此也想加大調控力道,不過,中國政府當前缺乏有效調控手段。
李恆青說:“主觀上,從中共中央到國務院他們都感到了壓力,除了習近平本人,其他人都感到了經濟不好引起社會動盪、社會不滿的情緒加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都希望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畫。”
李恆青指出,儘管中國政府主觀上希望加大調控,但是客觀上,因爲中央及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因此想透過投資房地產等重點項目救市,非常困難:“現在再想聚債非常困難,因爲中央政府現在的信用非常低,到處都出現大量到期了以後還本付息困難、最後出現壞帳。所以金融信用低,金融、融資成本就會很高。”
學者:減緩外資出逃是中國經濟復甦關鍵
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則認爲,易綱發佈文章的舉動顯示出中共元老對於習近平現行政策的不滿。不過,儘管易綱明確點出中國如今面臨到的困難,易綱所提出的政策建議也無法解決出口不足及外資出逃導致經濟難以成長的根本問題。
鄭旭光說:“人們長期對中國政局的不看好、對中美關係的不看好,導致投資沒有希望,消費沒有指望。…...我覺得元老們可以有不滿,但是習近平也不會太在意他們的壓力,他們覺得難以忍受必須提出來、覺得問題很大,但是元老們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太大的話事權。”

中國高級官員:中國經濟面對困難屹立不倒
與此同時,本週三,中國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了“解讀經濟形勢和政策”吹風會。會上,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以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年金融海嘯舉例,他表示,面對挑戰,中國的經濟不僅屹立不倒,還會更加欣欣向榮。同時,叢亮也表示,中國如今不存在通貨緊縮,未來也不會有通縮情況。
對此,李恆青認爲,叢亮的一席話符合中國當局希望增長消費信心的一貫論述,但是中國經濟在近幾個月並未如當局聲稱般的復甦,這已經使得民衆對中國的信譽產生懷疑,而這種現象在政治學上被稱爲“塔西佗陷阱”。
李恆青說:“他(政府官員)講的話跟老百姓的體驗正好相反,使得政府越來越失去信用,中國政府早就進入‘塔西佗陷阱’越陷越深。政府說話不守信用、想矇蔽聽衆,時間長了以後,老百姓對政府印象變負面,大家都從負面角度想,你說往東,他就往西想,即使政府說的是真話、是對的,老百姓也會往反面想。”
記者:唐緣媛; 責編:梒青; 網編: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