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挺美中“競合”關係 可能嗎?
2020.11.25 14:45 ET
就在習近平首次祝賀拜登當選美國下任總統的前一天,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週二在《紐約時報》發文說,中美兩國可以通過解決彼此關切的問題來發展某種“競爭加合作”的關係,其前提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美中關係近期跌至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點,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和北京當局真能實現在競爭中合作嗎?
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這篇題爲《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的評論文章中說,中美關係過去四年來損傷嚴重。即便競爭已不可避免,也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管控,而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的問題來發展某種“競合”關係的,也就是保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紐約時報》同日發文表示,他們之所以發表這篇文章,是因爲被普遍視爲溫和派的傅瑩是中國政府中的重要人物,而這也是中國政府到目前爲止對拜登當選總統一事的唯一官方聲明,傅瑩在文中闡述了北京當局計劃與拜登政府合作的條件。
習近平終向拜登道賀
有意思的是,就在文章發佈的第二天,中國政府終於對拜登勝選作出了明確肯定。官媒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三致電拜登,祝賀他當選美國總統。習近平在賀電中說,他希望兩國秉持不衝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的精神,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這意味着,中國正式承認了拜登當選下任美國總統。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認爲,傅瑩此舉是希望在美國政府換屆期間,發出中共溫和派的友好信號。
“傅瑩發表此文就是爲了試着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撥正過去一兩年來特別是西方世界對中國在戰略方針上的巨大轉向。”
儘管傅瑩的這篇署名文章並未提到拜登,但她顯然傳遞了希望改善美中關係的願望。她指出,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兩國需要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過去四年來,美中關係從此前表面上在競爭中合作轉向全面對抗。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數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了關稅,對華爲等中國企業採取了出口管制等制裁,收緊了中方學生學者的簽證項目,禁止美國人投資有中國軍方背景的公司等等。
不但如此,多名美國高官在過去一年中接連發表重磅演講,闡述中共對美國構成的各種重大威脅。四個月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一場備受矚目的對華政策演講中,呼籲世界各國與中國人民“改變中共的行爲”。他還指出,有別於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冷戰時期對蘇聯採取的“信任但覈實”(trust but verify)的策略,美國針對中共如今必須採取“不信任並覈實”(distrust and verify)的行動準則。
中國憲政學者陳永苗表示,特朗普政府深刻意識到了中共的執政方式不但殃及到了本國人民,也在處處衝擊美國的現行制度,而這正是華盛頓對華採取全面對抗的根本原因。
“美國已經被中共的意識形態和中國的政治制度侵蝕得很厲害了,所以這不但已經影響到了中國自身,也對美國產生了致命的威脅。”
傅瑩重談美中合作 學者籲正視差異
傅瑩在文中寫道,美國認定中國要爭奪世界霸權,而中國認爲美國試圖阻擋中國的發展道路、阻撓人民提升生活品質的追求。她說,如果兩國因誤判而走向衝突,這將是一場歷史性悲劇。
她表示,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北京當局應更好地解決在華美企的關切,而華盛頓應爲在美中資企業提供公平的營商環境;在政治領域,美國應該放棄干涉他國內政的做法,而中國需要更主動地對外提供第一手信息,以便讓外界更好地瞭解中方立場和行爲緣由;在安全領域,美方應尊重中國對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避免在臺灣和南海問題上挑戰中方利益。在這個問題上,兩國軍方應開展戰略對話,建立有效管控潛在危機的機制。
傅瑩指出,兩國還應在抗擊新冠疫情、氣候變化、數字安全等全球議題上通力合作。
旅美學者陳奎德表示,全球的前兩大經濟體顯然存在一些共同利益,但兩國在尋求交集的過程中,必須正視他們的本質差異。
“如果總是把合作掛在嘴邊上,就會落入中國的話語圈套。中方就會提出我們要求同存異,這實際上是在腐蝕西方社會的基本秩序,而這個‘異’是必須要提出來,必須要馬上解決的。”
輿論普遍認爲,拜登政府將摒棄特朗普當局的行事方式,但不會改變與中國的戰略競爭關係。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家傲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